4月下旬,雨后天晴,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壁挂天路在云雾中腾如巨龙,氤氲缭绕,宛若仙境。“真是太美了,让我们平原地方的人大开眼界!”来自沈阳的沈女士,一边拍照一边啧啧称赞。
“美是美哟,恐怕只有我们当地人才了解这段路的历史和潜藏的精神内核。”接过话茬的是当地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张宏钧。
有一种精神流传千古,叫“愚公移山”精神。在新塘大地上,有一种精神叫“木栗园天路精神”。
木栗园天路,是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历经十年艰辛在绝壁上开凿而成的,位于恩施市新塘乡的双木公路(双河集镇至木栗园)扯根坡路段,长约4.4公里,宛如一条玉带悬挂在海拔落差800多米的峭壁之上,仰视高入云端,仿佛从天而降。
随着各大媒体和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广泛关注,扯根坡路段被称为壁挂天路、网红公路。
壁挂公路是当地村民去双河集镇赶集的必经之路,极其陡峭险峻,窄的地方最多一尺宽,上下坡都要扯着杂草或树根才能安全通行,所以叫“扯根坡”。
“当年隔壁的一家抬着猪去双河集镇卖,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子,一步一步地朝着绝壁攀爬前行,累得豆大的汗珠往下掉,气喘个不停,不料在途中猪死掉了,几个人只好又慢慢地将它抬回家。”
“去双河集镇背桐子卖,买煤油、称盐,头天半夜鸡鸣就出发,第二天半夜才能回到家。”说起那段艰苦岁月,张宏钧充满了苦涩的回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1986年春,双河区政府提出了向扯根坡宣战的口号,修路的事被提上议事日程。修路之前,必须勘测地形。区里后勤人员董文榜对地形很熟,主动请缨,带领技术人员现场勘测。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好几个月,董文榜和当地民工冒着生命危险才砍出一条线路来。
修路!那时没有大型机械,整条路全靠人工完成。工人们将绳索套在腰间,在悬崖上凿出一个个药室,再填入炸药,将“顽石”一点点炸开,施工难度特别大。一年下来,仅能推进四五百米,最难的时候一年只能修一两百米。这一修,4.4公里路就花了10年。10年间,有8位勇士长眠在这条“天路”上。
一条通天之路,是1.2万人次的义务工,用钢钎、大锤,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造就了木栗园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木栗园天路精神”。
4月12日,新塘乡木栗园村20余名党员走进恩施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感受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与红色精神。
“木栗园天路精神一定程度上源于红军革命精神的传承,我们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将其发扬光大。”新塘乡党委副书记、木栗园村驻村领导谭远铸说。
“身上潜藏着这种精神特质的新塘人物很多。闻名全国的双河邮政所乡村邮递员张美冲被誉为‘拐杖信使’,他15年如一日,艰辛跋涉在木栗园村、河溪村、甘坪村、车营村这条长达108公里的邮路上,每年徒步旅程超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5年里,张美冲共穿坏300多双解放鞋,近百双高筒胶靴,背烂了80多个邮包。代村民取、送款金额超过60万元,无一差错,义务给村民捎带生活用品不计其数。可以说,这也是‘木栗园天路精神’的典型代表。”新塘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休根补充道。
据了解,该乡在脱贫攻坚等工作中,也将其精神贯穿始终,要求广大干部群众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干部群众共同攻坚克难,实现脱贫来体现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
该乡“尖刀班”和帮扶干部引导贫困户树立“人穷志不穷”的思想意识,努力形成“扶贫先扶志”“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啃掉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原本贫穷的新塘乡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
木栗园村民王芝,肢体二级残疾,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和媳妇外出没有联系,长期带着两个孙女,但她身残志不残,网上自学鸡、鹅、鸭子和生猪养殖技术。经过多年探索,2020年,她喂养肉鸡400多只、蛋鸡1000多只,每年可实现收入近5万元。不仅如此,还发动40多户农户和她一道种植高粱,采用保底收购、规模经营模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该乡发展经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党员干部靠前站,带领干群一起干,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局工作的关键不动摇、不折腾。截至2020年,全乡发展烟叶1.09万亩、茶叶1.1万亩、蔬菜1.3万亩、药材3.5万亩。培育专业种植、养殖大户89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4家,涉农市场主体98家,新建龙头加工企业1个。旅游经济实力明显凸显,长岭岗华中药用植物园、木栗园壁挂天路成为“网红”景点,恩鹤公路沿线累计建成农家乐14家,民宿25家,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成功招引了恩施大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开发红花峡峰林景区建设项目,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木栗园天路精神”催生的新时代山里人不屈不挠、坚定勇毅的信念,在恩施大地缓缓流淌、代代相传……
文章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