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近圆形褐色斑点,在不同条件下病斑大小不同,一般3~15毫米,具同心轮纹,田间病斑表面一般见不到霉状物。
病原菌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根束生,褐色,顶端色稍淡,较宽,呈截形,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单生,淡褐色至褐色,无嘴喙,有纵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成熟孢子表面有细疣。
发病特点: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植株,病部产生孢子后借风雨传播再侵染。温暖潮湿,阴雨天,结露时间长,病害易发生流行。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不与菊科蔬菜连作。
3.及时打去老叶病叶,并携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4.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8.75%易保水分散性粒剂 1250 倍液、或20.67%万兴乳油 2000 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文章来源:山东科技报、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图片来自千库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果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