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游美丽乡村 购世界品牌”新名片

编者按:创新引入“防贫保”,防范因病、因灾、因学出现的致贫、返贫风险,探索建立防贫减贫长效机制;推进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把有限教育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本原;不靠海、不沿江、不挨“边”的山区县,却积极构筑开放新高地、打造内陆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让“内陆山区”巧变“开放前沿”;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集中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亮出“游美丽乡村,购世界品牌”新名片……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湖北“南大门”通城县,在推进县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创造了“通城样板”。

《县域治理的“通城样板”》(四)

打造“游美丽乡村 购世界品牌”新名片

新华网武汉1月22日电(胡诚、夏国燕、刘晓丽)地处幕阜山北麓、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北省通城县,因古时“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而得名,素有“鄂南明珠”的美誉。

这里有“华中第一瀑”——白水岩瀑布,有“江南药库”之称的药姑山,有“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黄龙山,有绝美九宫山、道家黄袍山……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禀赋,让通城文旅产业发展底气十足。

近年来,结合脱贫攻坚,通城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选择具有交通、文化、人文历史和产业基础的21个村,高水平打造17个连片乡村振兴示范点。以“瑶、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华古瑶第一村,四季如花的冷塅月季庄园,主打“孝善”文化的左港善源谷,记得住乡愁的北港醉美横冲,如诗画卷的隽水锦绣油坊……一批个性化、差异化的特色旅游景区,犹如一幅幅别具风情的鄂南山居图,在幕阜山区徐徐展开。

元旦期间,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热闹起来。

内冲瑶族村位于药姑山下,距县城25公里。据史书记载,这里曾是瑶族先民聚居地,古瑶族人很早便在药姑山依洞而居,开展农耕生活。《通城县志》中也有记述,“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

该村拥有“中华古瑶第一村”“江南天然药库”“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基地”等多张名片,是通城县首个按4A旅游标准、投资上亿元打造的重点美丽乡村示范项目。

随着游客的增多,村里的讲解员也开始忙碌起来。

在瑶族村的古瑶文化陈列馆,身着瑶族传统服饰的讲解员小胡,向游客们讲解着瑶族文化。这里展示了具有瑶族特色的银头饰、耕作器具、瑶民装束等众多藏品,展示了古瑶人的民俗民风,体现了瑶族故里药姑山的文化精髓与历史变迁。

村里还保存着古井、神台、梯地、石墓、石庙、石柱等瑶族历史遗迹,沉淀着瑶族先民的文化气息。

景区开发过程中,该村对所有瑶民故居、旧址进行修复,并新建了20栋瑶族特色民居、20栋石板屋,建起了村寨大门、瑶民祭祀台和祭祀广场等,通过仿建古道,串起所有景点,最大限度保留了传统特色。

虽是冬日,但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却是别样一番景象。

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森林,泛着波光的湖面(左港水库),让人走进这里就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突出山水特色、不搞大拆大建、打造美丽家园。”2018年,通城推动能人返乡,共建善源谷美丽乡村项目,一个以上善若水为主题,集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养生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左港跃然而出。

上善田园、莲池献瑞、相师读诵等历史景观自然呈现,上善桥、相思湖、红豆林等人文景点穿插辉映。

硬化刷黑的宽阔路面连县通村。公路两旁,由能人返乡创业发展的一个个种植基地,带动了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隽水镇油坊村,又是另一幅乡村图景。

油坊村坐落在锦山脚下,村里盛产水稻、莲藕和茶叶,是通城县农业大村。

建设过程中,油坊村挖掘当地千年油坊、锦山之战、石狮之迷等历史故事,将农耕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相结合,打造农耕博物馆等景点,全面提升锦山步道、文化广场、观光走廊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青山含黛,树木葱茏;波光潋滟,亭台照水。行走在油坊村道上,一幅幅民宅壁画抓人眼球,这些壁画精美丰富,成为村里另一道风景线。

每逢秋季,油坊村还举办农副产品展销、农机秋收秋播展示等特色活动,让游客感受秋收景象与丰收的喜悦。

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介绍说,通城以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除了打造美丽乡村,实施开放战略的通城还一手打造万雅国际商贸城,开启购买全球商品新时代,构建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

智慧的通城人民,创造性地将游美丽乡村与选购全球优质进口商品两种消费体验活动结合起来,开启了一种旅游消费新模式。如今,随着一个个美丽乡村的蜕变,“游美丽乡村 购世界品牌”正成为通城的一张亮丽新名片。


图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雯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