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石拱桥、亭廊桥……70岁的民间摄影家童汉芳,从去年8月至今,足迹遍布武汉三镇、两江四岸、河湖港渠,用镜头聚焦武汉500多座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桥,精选桥梁图片2000多张。
“拍武汉的桥,看武汉变化;做好桥文章,传播桥文化。这个事蛮有意思,蛮有乐趣。”他高兴地说。
不到一个月拍遍两江上19座大桥
1月14日,碧空如洗,童汉芳又带着无人机来到武昌江滩拍桥。无人机腾空而起,航拍镜头中,二七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尽收眼底,长江两岸江滩美景徐徐展开。
“无人机可以根据拍摄需求,上下左右,构图角度灵活自如,真正延展了人的视野。”童汉芳说,为了航拍摄影,他玩上了无人机,短短几年,自己便从一个“小白”变身为操控“能手”。
70岁的童汉芳家住武昌。他酷爱摄影,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最近,用无人机航拍武汉的桥,成为他的爱好和习惯。
从2020年8月开始,童汉芳就开始尝试用无人机拍下蓝天白云下的武汉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美不胜收。
后来,他又先后拍下武汉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江汉桥、晴川桥、月湖桥、知音桥、长丰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童汉芳就拍遍长江上的11座桥、汉江上的8座桥。
长江、汉江交汇处,透过航拍镜头,跨越汉江的红色晴川桥如同彩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长丰桥整体外形如同“飞雁”,造型独特、生动,极富美感。造型别致的古田桥引得他连连赞叹:“美呆了。”
“武汉是中国‘桥都’,被誉为桥梁博物馆。拍着拍着,我的灵感一下子来了,索性把武汉的桥都拍到,形成摄影专题,记录城市变迁。”童汉芳坦承,最初做这个决定时,自己也不知道能拍到什么程度,拍下多少座桥。
武汉的桥见证了城市发展变迁
在拍完长江、汉江上的桥之后,童汉芳开始把目光转向城市公园里的桥、河湖上的桥、港渠上的桥、道路立交桥等,视野一下打开了,可拍的桥越来越多,菜单越来越丰富。还有网友主动帮他推荐可拍的桥和地址。
从去年8月至今,在6个月时间里,他累计拍下武汉500多座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桥。
“说起留春湖,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但提到中山公园,没有武汉人不知道。”童汉芳说,去年9月,他用无人机拍摄留春湖上的22座桥,这些桥风格各异,为公园增色不少。
沁芳桥、落虹桥、擁翠桥、曲水桥、涵秋桥、步月桥、文华桥……解放公园内新建的生态湿地,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小桥和栈桥串起大湖、小湖、连通沟渠和净水渠,特色鲜明。
武汉城区分布有多条港渠。罗家港是连接东湖、沙湖和长江的重要水道,河上共有大小桥梁10余座。连通罗家港与沙湖港的沙湖港桥也不少于10座。建桥数量最多的是汉阳四新大道中间明渠上的桥,达36座之多。烟波桥、沧浪桥、梦蝶桥、双鲤桥……一个个富有文化特色的桥名,充满诗情画意。
去年12月,童汉芳用3天时间,三访白沙洲青菱河,走完全线。在拍摄楚河汉街沿岸的放鹰桥、云中桥、歌笛桥和烟霞桥4座桥时,为了避开沿岸高楼的阴影,他先后跑了3次。
“现在,桥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不仅有满足交通出行的大桥,也有方便居民出行的小桥,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民生的改善。”童汉芳感叹,“通过这次拍摄桥梁,看到了武汉的变化,看到城市长高了、长大了、天更蓝了,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为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而自豪!”
武汉的桥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童汉芳在东湖风景区工作多年,对东湖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东湖湖岸曲折,港湾众多,雁归桥、清河桥、落羽桥、荷风桥、鹊桥、索桥……在童汉芳的镜头中,东湖风景区大大小小70多座桥,舒展身姿,别有韵味,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东湖增色不少。
1992年建成的雁归挢,是连接听涛景区和磨山景区的仿古园林式景观桥,桥名源于东湖芦苇丛生,是大雁每年必到之地。整座桥优雅秀美,横卧在宽阔的东湖上,如长虹饮涧,汉白玉砌的护栏,23个拱券构成的波伏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水面空间变得层次丰富。
双湖桥因连接东湖的郭郑湖和水果湖而得名。他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只是一条窄小的土堤。如今,白玉般的桥拱掩藏于绿树丛中,桥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桥下碧波荡漾、倒影成环。
为了拍桥,童汉芳乘公交,坐地铁,跑遍武汉三镇。在北洋桥路附近,他发现沿途有5座石拱桥、3座公路桥、1座简易桥与北洋桥同在东湖港。北洋桥于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重新建造,是尚存原貌的古拱桥,拥有500多年历史,是武汉市历史最悠久的古桥。而近几年新建的石拱桥年龄很小,尚不足5年。在这里,古桥新桥同框,别有一番韵味。而江夏金龙大道跨越汤逊湖的谭鑫培大桥,是他拍摄的桥梁中,唯一一座以文化名人命名的大桥。
童汉芳建议,武汉应该做好桥文章,传播桥知识、桥文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
文章来源:长江网记者谭德磊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