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是疫情预警的“哨卡”,全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从去年起实施改造升级,“未雨绸缪”应对秋冬季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风险。改造后的发热门诊怎样运转,患者感受如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就诊流程“全封闭”
1月14日,记者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这是一栋独立的3层建筑。去年8月,该院将原发热门诊拆除,在原址上新建了这栋标准发热门诊楼,并于当年10月投入使用。
发热门诊主任戴锴介绍,发热门诊实行封闭化管理,设置有预检分诊台、挂号收费窗口、药房、采样间、诊室、输液室、留观室等,并且配备了CT室和急诊抢救室。患者进入后,所有检查,包括一些化验单取样均在此完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许多先进的设备都在这里24小时待命。”发热门诊护士长宋芳芳说。穿上隔离服,记者在现场看到,有创和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湿化仪、心肺复苏仪、除颤仪等一应俱全,更为“尖端”的是,还有一个专门用于疑似或者确诊病人转运的负压转运舱,可以避免患者与外界接触。发热门诊还有专供发热患者使用的CT机,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为患者做完CT检查后,立刻进行消毒处理。
在发热门诊做完血常规和CT检查后,患者刘女士坐在二楼候诊区静待结果。她告诉记者,自己可能是扁桃体感染导致发烧,但还是按规定到发热门诊首诊。“来之前有些忐忑,进来后感觉除了医生、护士防护严密,就诊流程比以往还简单。设备集中,流程清晰,没有聚集。”
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协和东西湖医院)等我省多家医院的发热门诊,改造后的发热门诊都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设计,洁污分区、医患分开,医务人员单向通道进出。为避免造成交叉感染,患者挂号、就诊、核酸检测、取药等全流程都在发热门诊内“一站式”解决,且有专人引导。
发热患者“12分钟医疗圈”
“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
“发热门诊在整个公共卫生体系中处于前哨位置,它不仅能够敏锐捕捉到传染病来袭时的蛛丝马迹,更似一个小的样本调查库,窥一斑而知全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说。
去年4月起,全省开始分批对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行改造升级,将其列为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先安排推进实施。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负责人介绍,经过半年多升级改造,我省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已达295家,都已严格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在独立区域设置,远离普通门诊、急诊,实现“三区两通道”。同时增加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空间,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 “除了硬件上的提档升级,相应制度也日臻完善。”
据悉,我省三级综合医院均具备了核酸检测能力,并已形成了全省发热患者核酸检测随到随检、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工作人员每周一检、其他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每两周一检工作机制。
武汉市除对62家二级以上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完成改造升级外,还在20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新增设了发热诊室。如果有发热患者,社区医生需登记其信息,然后由社区人员陪同患者至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和社区医院发热诊室共同形成发热患者“12分钟医疗圈”,方便市民就近就医。
市民防范意识增强
“就诊流程‘全封闭’,确诊后及时分流,这是发热门诊的运转机制。”武汉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何小满介绍,发热患者在发热门诊就医,首先医护人员将对其进行核酸、抗体、CT和血常规检查,若四项检查结果都正常则排除新冠肺炎,医生便会开具分流诊疗单,患者可常规就诊。对于尚未排除新冠肺炎风险的患者,在发热门诊留观和进一步排查;对疑似患者及时上报,并通过各级专家组会诊来明确诊断;对于确诊患者,及时转往定点医院,并在规定时限内上报传染病卡。
此外,武汉市中心医院还率先在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开通线上核酸抗体自助申请平台,普通患者或外地回汉人员等需要新冠肺炎排查,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检查申请、缴费、查询结果功能,提高就诊效率,减少到院停留时间。
武大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主任戴锴介绍,如今市民防范意识增强了,感冒、发热病人较往年少了许多。今年1月份以来,该院发热门诊每天接诊量在20人左右。
同济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陈琢表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市民在72小时内出现体温超过37.3℃,应到指定辖区的发热门诊就诊。出现发热后,患者要联系社区,社区有专车接送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应据实报告近期出行情况,配合医院、社区和疾控做好诊疗、流行病学调查或转诊工作。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通讯员 杜巍巍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