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近几年,巴东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夯实绿水青山底色、壮大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机制,不断壮大生态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推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1月30日,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表彰授牌活动在京举行,巴东捧回了这一金字招牌。
恩施州政协副主席、巴东县委书记单艳平介绍,该县坚持生态立县,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之路,5年持续投入50多亿元,推进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县乡村垃圾一体化处理等重大项目,发动全县人民参与环境整治,打造“长江边最干净的县城”。
投资9亿元新(改)建12座污水处理厂
站在巴东长江大桥上远眺,一江清水浩荡东流。11月28日,全国800余名冬泳爱好者在这里横渡大三峡。
长江两岸,一辆辆工程车穿梭,一张张绿网覆盖——投资15亿元的巴东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如火如荼。巴东神农投资有限公司长江生态修复工程相关负责人宋文杰介绍,修复工程2017年开始,现已基本成型,其中南岸建成一条10公里长的亲水走廊,北岸建成一条5公里长的高架桥,预计明年全部完工。
南岸亲水走廊旁矗立着一座污水处理厂——营沱污水处理厂。浑浊的污水经过沉砂、消毒等六道工序处理,变得清澈干净。“它负责处理城区居民的生活污水。”巴东县水务集团污水处理分公司副经理董兴奎介绍,2019年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后,达到国标一级A排放标准。监测的18项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央、省、州、县四级环保部门,一旦有数据超标就会自动报警。
近年来,巴东县投资9亿元新(改)建污水处理厂12座(其中沿江3座),铺设污水管网138公里,接户率超过90%,实现县乡两级污水处理全覆盖。
“污染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巴东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肖谨诚介绍,近几年,该县持续开展“治水、治山、治气、治土、治污”五大行动,构建长江保护的立体化格局。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投资17亿元对县域河流进行治理和绿化,拆除长江干线的非法码头7座,拆除长江、清江流域养殖网箱3066口,退出各类渔船153条。
县乡村垃圾直收直运进车间变原料
“有没有人倒垃圾?”11月28日上午9时,一辆垃圾转运车在城区街道缓缓行驶,车顶喇叭循环播放。约1个小时,装满垃圾的车辆来到信陵镇(城区所在镇)垃圾中转站,进行分拣、压缩。巴东县城管局局长李忠龙介绍,该县购买了49台垃圾转运车,城乡生活垃圾直收直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茶店子镇店子坪村看到,每个小组路口都摆放3个大垃圾桶。下午4时,村里保洁员骑着三轮车将垃圾拖走,送到在村口等候的垃圾转运车。每个乡镇都建了垃圾中转站,所有垃圾进行分拣、压缩后,全部送往位于信陵镇荷花村的垃圾预处理厂。
这座预处理厂由华新水泥公司投资运营,安装着一套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自动化生产线。现场负责人艾波介绍,生活垃圾被处理后,变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和燃料。该设备设计日均处理能力200吨,可满足巴东县每天生活垃圾处理量(约180吨)。该厂今年10月建成,是目前恩施州唯一投入运营的垃圾预处理厂。李忠龙表示,年内全县12个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停止运营,县乡村垃圾统一进车间变原料。
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11月26日早上8时,巴东县绿葱坡镇香家垭村村民张周红像往常一样,给院子里的花浇水。旁边搭建了一个“小屋”,一群鸡正在里面啄食。
2018年以前,张周红的院子里到处堆放着垃圾和木材,鸡到处乱跑,粪便遍地。“祖祖辈辈都是这习惯,猪鸡都是散养,柴火不放在坝子里(院子)放哪?”经过多次沟通,张周红才慢慢转变观念。
2017年,巴东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巴东分局总工程师郑德建介绍,全县将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党政年度考核目标;322个驻村“尖刀班”2566人带着1万多名帮扶干部,深入楼道、村庄,带领村民(居民)一起清理房前屋后;县教育部门编写环境保护地方教材,所有中小学每周安排一个课时学习;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推广“不允许使用一次性用品”行动,年均减少白色垃圾92吨……
多管齐下,巴东形成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全县抢抓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等机遇,育林、造林40万亩。
“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巴东县县长郭玲说,2019年巴东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今年10月,单月游客量追平去年同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巴东打造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基地。
图文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雯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