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鱼种类变多 将探索规模养殖 “河小鲜”游上武汉市民餐桌

进入秋冬季,爱吃鱼虾的市民会发现,随着淡水鱼大量捕捞入市,过去在乡间才能吃到的“小鱼小虾”,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农贸市场里,受到市民热捧。

水产专家介绍,随着湖北省的水产养殖环境越来越生态化,河塘中的野生小杂鱼的种类和数量都变得更多。武汉市也将加快这类“土著经济鱼类”的规模化养殖,让更多“河小鲜”进入寻常百姓家。

塘间小杂鱼种类变多

昨天一早,记者在汉阳王家湾附近的农贸市场发现,这里正在售卖的小杂鱼虽然量不多,但种类却比以前丰富了不少。其中,小黄骨25元一公斤,小花斑、小刁子、小鲫鱼、小麻头均价30元一公斤,小河虾50元到60元一公斤,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购买。

“这些小杂鱼都是从黄陂河口、姚集等地收购来的,都是当地河湖里捞来的,积攒两三天还不足百来斤,价格不算高。”摊主王师傅说,这样的“生态土著河鲜”出水以后生命期很短,必须马上卖出:“出摊一小时不到就卖得差不多了,想吃的还要赶早。”

随后,记者又来到白沙洲大道旁的农贸市场,也发现了各类小杂鱼。正在卖鱼的董师傅说,现在这类“河小鲜”有小花斑、小黄骨、小刁子、小鲫鱼、小麻头等多个品种,再加上小米虾,成为秋冬季市民餐桌上下酒的美味。

把小鱼和小虾各买了一斤的陈爹爹说,以前只能在酒楼餐厅里才能吃到小杂鱼,平时很难买到。现在不仅种类变多了,也成了菜市场里的抢手货。

武汉将规模养殖河小鲜

秋冬季里的“河小鲜”从何而来?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专家分析,这种鱼多为武汉地区野生,但由于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这些鱼主要来自野塘野河。

水产批发商高先生也告诉记者,相对于养殖淡水鱼,自然生长的“河小鲜”在市场上始终供小于求,平时都是直接供给酒店,只有在秋冬季集中出水增加上市量之后,菜市场的商贩才能够买到。

不过,专家介绍,这类“河小鲜”的天然适应性强,自然繁殖率很高,抗病性强,一年可生产两到三季,产量较高,技术含量较低,一般养殖户都可以养殖。“这类鱼虾个头小巧,但刺软、肉质细腻、味道不失鲜美,一旦进行规模养殖,将成为本地水产业的又一大特色。”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科技推广中心专家坦言,一直以来,为保证市场需求,水产养殖户多半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力推名特优鱼养殖,像这种本土小杂鱼很少有人去尝试养殖。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需求量加大,水产品加工技术逐步成熟,武汉正着手探索本土鱼的繁殖和规模养殖,以弥补市场空白。

从明天开始到11月27日,在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就将举办全市水产健康养殖知识更新培训班,内容涉及虾蟹养殖、长江土著经济鱼类研发与推广、设施渔业发展等。

“河小鲜的人工培育养殖技术应该很快能够试养成功。”专家认为,武汉市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吃到既便宜又鲜美的武汉本土“河小鲜”。

图文来源: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雯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