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荆门市210个贫困村摘掉“穷帽子”啦!

出门就有水泥路,发展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新建的住房宽敞又结实,还有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自来水进村入户。最近的这5年,对于东宝区栗溪镇龙虎村村民严士彪来说,几乎年年都有惊喜,而这一切的惊喜都源自于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

今年8月底,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运作和扶贫政策支持下,地处大山深处的东宝区栗溪镇龙虎村终于整村吃上了自来水,72岁的严士彪是村里最后通水的4户村民之一。

东宝区栗溪镇龙虎村村民  严士彪:“原来我们从三级提水提到上面水槽,提到上面以后,又从上面放下来。特别是上面猪场的用水量太大,如果碰到天干的时候,就没有水用了。”

2018年,政府补贴50000元帮助严士彪家进行危房改造,他家住了几十年的已经墙体开裂的土坯房终于成为了历史。一提到家里这几年的变化,严士彪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然而,最让他高兴的事,还是长在大棚内的4000袋袋料香菇。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这就是他家今后稳定增收的产业平台。

荆门属插花贫困地区,辖7个县级行政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布在50个乡镇,1412个村(社区)。2014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9953人,贫困村21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0个,贫困发生率11.52%。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荆门全市共有1500多支驻村扶贫工作队、4000多名工作队员扎根一线,通过扎实推进产业帮扶、强力推动务工就业,突出底线指标等一系列举措,稳定增收底盘、筑牢脱贫根基。

田地产出少,爱人身体也不好,今年67岁的东宝区石桥驿镇灯塔村村民曾凡贵在2014年戴上了“穷帽子”。为了缓解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曾凡贵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先后外出打工,只留下两老和孙女在家。儿子们想家了,就通过视频电话与老人和孩子互致问候。

曾凡贵的大儿子曾安学医毕业,现在在广州一家社区门诊工作,小儿子就在荆门打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曾凡贵在打理好农田之余,还养了鸡、鸭、鹅、猪等家禽,一年下来可以为家里增添近万元的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大为改观。而随着大病救助、慢性病补偿等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实,曾凡贵一家的医疗费用支出也有了明显减少。

东宝区石桥驿镇灯塔村村民  曾凡贵:“因为我爱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之前每年仅治疗糖尿病都要花3000元左右。健康扶贫之后参加大病救助、慢性病补偿,现在一年只需要花700、800元来治病,减轻了家里的一大笔支出。”

通过一家人的努力,目前,曾凡贵一家的家庭纯收入已经达到了近7万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今年11月初,位于钟祥市柴湖镇陈营村兴柴香菇种植合作社的两栋香菇大棚正式建成并投入生产。短短几天时间,可容纳15万筒菌棒的大棚内已经摆满了香菇菌棒。每天十多个贫困户组成的工作队,穿梭忙碌在大棚里的各个角落,为来年的丰收积攒“硬核实力”。

钟祥市柴湖镇陈营村党支部书记 陈跃:“钟祥市兴柴香菇种植合作社是由我们村两委集体成立的,共投资了150万元,总体面积有4800平方米。可容纳15万桶香菇菌棒,全部由39家贫困户从湖北千宝食用菌有限公司购买托管给我们合作社代养,每筒菌棒保底收益是1元。等到香菇采摘的时候,可吸纳60到80个贫困户劳动力来参加香菇采摘,无论收益分配还是务工收入都到了贫困户的手中。”

从前期建设,到菌棒管护,今年51岁的陈营村贫困户姚红芝已经陆陆续续在合作社的香菇大棚内打了两个多月零工,每天的工资从80元到90元不等。除此之外,她还托管了3000袋香菇在合作社。

钟祥市柴湖镇陈营村村民  姚红芝:“来这里工作有2个多月了,差不多拿到了2000、3000元工资。平常的工作就是打孔消毒,脱袋、卫生各方面都做,工作量也不算很大。”

荆门市扶贫办副主任  邓应平:“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我们95%以上的贫困人口在特色产业链中能够增收致富,也通过培育大量的新型经营主体来参与带贫。同时,在产业扶贫这一块还由各县市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出台了产业奖补政策。鼓励一家一户发展生产、发展产业来保证增收,保证收入底盘夯实。”

截止目前,荆门市共有21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剩余贫困人口2557户469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5%。

图文来源:荆门广播电视台罗海东、吴优、王重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