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难在哪?人才留不住。
人才为什么留不住?农业投资周期长、政策资源力度不够。
2017年武汉市江夏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5577人,2020年达到1.1万人。短短3年,该区“新农人”总数翻了番。
江夏区如何吸引、用好、培养农村人才?如何让人才引领乡村振兴?10月下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
政策扶持
武大毕业生扎根种橘子
江夏区山坡街光华村,1000多亩的砂糖橘园里,比人还高的橘树上红色果子煞是喜人。很难想象,这片郁郁葱葱的橘园三年前还是一片荒芜。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80后张朝,2008年从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曾从事电商行业,一度赚得盆满钵满。张朝的老家广西桂林是中国砂糖橘之乡,“恋家”的张朝对砂糖橘“情有独钟”。
2017年,江夏区启动“乡土人才双百计划”,出台了政策、项目、技术、资金“四帮扶、八优先政策”。张朝选择在江夏区山坡街光华村流转300多亩土地试种砂糖橘,成为首批重点帮扶对象。
就在他雄心壮志开始试种的第一年,罕见低温让橘园在一夜之间受灾。刚刚创业的张朝一下子“懵了”。
困难时刻,江夏区乡土人才帮扶工作组迅速协调华中农业大学果树系的教授组成技术保障团队前往基地,采用多种技术办法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此后,张朝更是时时保持与帮扶组和专家的联系。“专家指导种出来的果子确实不一样。现在,我种植的砂糖橘不仅上市时间提前2个月,挂果周期也延长了。”
张朝的千亩橘园早熟砂糖橘还未采摘就已全部被订购。2020年的订单,已有果品市场抛来橄榄枝。张朝的成功让周边农民纷纷要求“加盟”,而张朝提出的“负责种苗、技术和销售,亩均年纯收5000元”的承诺更是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下一步我想建成湖北最大的砂糖橘基地,让农民安心种,我将重点打通电商渠道,进一步开拓市场。”
“5年时间扶持培育100个年纯收入100万元的乡土人才。”江夏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已经引进和培育种植、养殖、加工型人才113人,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630万元,建成砂糖橘、小龙虾、猕猴桃、有机水稻、澳洲龙虾等特色种养基地10多万亩,扶持的乡土人才年纯收入全部超过100万元,高的达到500万元以上。
江夏区还整合农业园区,引导各类乡土人才入园创业,全区先后引进各类人才回乡兴办农业企业180余家,租赁农房900户,2019年创产值20余亿元。
“新农人”的井喷式成长,促进了江夏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该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超过4000个,年创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科技加持
“土专家”队伍扩容
初冬的纸坊街林港村,寒气初起的广袤田野里,成片的钢架大棚在冬日阳光下映射着洋洋暖意。46岁的曹秋莲正忙着在自己的家庭农场竹架大棚种植茄子。
曹秋莲是有着20年经验的老菜农,但一直“小打小敲”,尤其是这几年“过山车”似的市场行情让她很是迷茫,一度心生放弃种菜的念头。怎样应对市场波动?如何种出更适销对路的高品质蔬菜?这些问题一直在曹秋莲脑中盘旋。
为解决农村实用人才面临的困惑,江夏区采取“课堂理论+基地实习+田间地头+试验示范+专家”点对点的形式开展培训。为让学员既有学的,又有看的,还有可以照着干,江夏区建设了花卉苗木、南瓜西瓜、茶叶柑橘、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12个“实习基地”,建设了凡华科技等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学员可以在该平台上与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交流互动,直接邀请专家团队开展实地指导服务。
曹秋莲就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她参加了农村技术专题培训班。“培训班不仅讲技术,还有市场营销,这解决了我的多年困惑,让我收获很大。”在这之后,她先后5次到市农校、区农村骨干队伍培训中心专门学习蔬菜种植技术。
“2019年茄子销路不畅,但我的紫龙6号和紫龙3号茄子每斤高出市面价5到8角,一亩地纯赚了6000多元。”如今的曹秋莲,已经逐渐摸出了蔬菜品种的选择和种植时间的门道,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不仅聚焦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江夏区还结合提高农村公益事业服务水平,举办农村站所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班;结合提高农村青年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举办创业青年、乡村旅游等培训班;结合提高村干部村级事务管理水平,举办村书记管理员培训班。
截至目前,江夏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16期,培训各类人才2.8万人。经过培训,近3年来,全区新增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创业能手达到1000个以上。
针对因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导致在申请项目、资金中遇到困难这一问题,江夏区还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为乡土人才评职称”,为239名乡土人才评定了职称,其中初级职称任职资格180人,中级职称任职资格53人,高级职称任职资格10人。
图文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汤炜玮 通讯员 柳杨 刘龙腾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