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是自驾出行高峰期。喝酒不开车已经众所周知,然而服用一些药物后开车,也会严重影响驾车安全,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专家提醒,自驾出行市民需警惕“药驾”。
白领服感冒药后出现追尾事故
30多岁的刘娟(化名)家住汉口,这段时间早晚温差大,她因此出现轻微感冒症状。为了不影响工作,自行购买了感冒药,当天晚上,刘娟吃了感冒药后下班开车回家,一路上昏昏欲睡,在一处下坡路段,她由于反应不及时,操作失误追尾了前车。
随后,受伤的刘娟被120送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幸运的是经检查她伤得不是很重。医生进一步询问病史,了解到刘娟在开车前服用了感冒药,医生详细询问药名后,告知刘娟,该药物里面含有一些成分可引起嗜睡、困倦等。医生判断,这就是她在服药后昏昏欲睡,从而引发车祸的原因。
武汉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任邓艾平介绍,喝酒不开车众所周知,然而对于“药驾”却很少有司机知晓。日前,记者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等江城医院采访了解到,医院每年都能接诊到一些因不知“药驾”危害、服用了某些药物后开车致交通事故来就医的患者。
自驾出行多种药物服用需谨慎
在国庆长假里,不少市民会选择自驾游,出门在外也都会自备一些药品,如何在旅途中避免“药驾”呢?就此,邓艾平主任提醒广大市民,需要谨防因服用以下几类药物而导致药驾。
第一、含抗组胺类成分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等,可引起嗜睡、困倦、视力模糊、头痛等副作用,服用后禁止驾车;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虽无明显嗜睡作用,但驾驶员仍需慎用。
第二、降压药。降压药如普萘洛尔,会引起乏力、嗜睡、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晕厥症状;硝苯地平,会引起头痛、眩晕、心悸和低血压反应,会影响到驾驶安全。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初期,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较易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应慎重驾车。
第三、镇静催眠药。传统的镇静催眠药物有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抑制作用,小剂量即可产生困倦、嗜睡和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开车前绝对禁止服用。新一代的镇静催眠药如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虽不良反应较轻,但在服药期间仍需避免驾车。
第四、抗感冒药。一些抗感冒复方制剂含有氯苯那敏成分,可引起嗜睡、困倦、视力模糊、头痛等副作用,通常服药4到6小时内,应禁止驾驶车辆。
第五、镇咳药。镇咳药如喷托维林、苯丙哌林、美沙芬等,可引起头痛、头晕与乏力、嗜睡等反应,服用后易引起头晕、眼花、全身麻木症状,并持续4到6小时等,服药期间不得驾车。
第六、抗精神病、抗抑郁症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盐酸多塞平片、阿普唑仑片、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卡马西平等药物,服用后大多会有明显嗜睡、眩晕、头昏,乏力等副作用,市民服用该药期间不得驾车。
专家提醒市民,药物需遵医嘱服用;在自驾出游前,可先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专科医生或药师,了解清楚自己所用的药物是否会影响驾驶;在医生指导下服药,不要随便加量或减量;此外,服用任何药物前,都要认真阅读说明书,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在服药后开车,出现疲劳、嗜睡、看东西模糊的症状时,应该尽快停下来,以免引起安全事故。
图文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马遥遥 张姝
责任编辑:张雯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