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行情】2020年湖北省中晚籼稻市场分析报告

今年以来,在内外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省内包括稻谷在内的多个粮食品种价格保持了良性、温和上涨的势头。虽然稻谷市场在政策调控主导下价格震荡上行的幅度有限,但未来全球粮食市场潜在不确定性及关联粮食品种供需新常态下对稻谷的传导影响引人瞩目,其运行态势或将趋于复杂化,波动诱因呈现多元化。在此背景下,省内各地新季籼稻陆续登场,现将基本情况初步梳理,并对后市稍作展望。

一、市场行情回顾及特点分析

(一)内外因素交织推动省内稻价重心同比上移。1-3月,受新冠疫情影响,省内稻谷市场化购销基本处于停摆状态。3月末,购销逐步回暖,稻价随即步入快速上行通道;5月中旬达到年内峰值2638元/吨,其后需求急速降温,稻价出现回调;进入6月,稻价呈现震荡上行态势;截至9月初,省内中晚籼稻市场收购均价2588元/吨,同比上涨128元/吨。

从外部因素看,新冠疫情下国际大米上涨造成国内稻、米输入性上涨。同时,3月以来玉米价格的较快上涨带动稻价走势趋强。从内部因素看,政策性粮源拍卖成交价格同比提高推动稻价运行偏强。作为上半年市场主要供给渠道,托市粮源投放结构中低价粮源占比较低。性价优势较高的2014、2015年产稻谷仅一个月就基本消化完毕,累计成交量在45万吨左右。而投放比重较大的2016-2019年产稻谷拍卖底价调整后总体呈上涨态势,推动稻谷市场收购价的整体上行。此外,7月后国内部分地区新季早稻因灾减产进一步强化稻价偏强走势。

(二)总体基本面未变,稻价振幅有限。尽管今年以来稻价总体呈现上涨势头,但在供需仍显充裕、政策调控主导市场的背景下,稻价走势难以摆脱基本面,主要围绕托市拍卖底价运行。一方面,托市库存总量仍保持上涨态势。2019年,我省累计收购托市中晚籼稻135万吨。而截至2020年8月末,年内托市中晚籼稻累计成交总量69万吨,后期在新稻上市阶段,其最终成交总量难有较大变化。显而易见,库存总量仍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这种趋势在逐步放缓。另一方面,需求未有显著改观。受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集团性消费萎缩,使得口粮市场总体消化能力下降。以2019、2020年政策性粮源同期成交情况对比为例,截至8月末,政策性粮源累计成交量较之上年下降95.5万吨。当然,由于我省粮源投放结构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部分企业通过外采低价粮源补充库存,但总体上看口粮需求延续下滑趋势。

(三)“稻强米弱”特征进一步强化,米企开机率处于低位。今年以来,省内稻价重心同比上涨100元/吨左右,米企用粮成本随之上涨,但在成品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大米价格基本与上年持平略高,稻米价差较上年收窄,加之需求持续不振,使得省内米企开机率基本维持在20-40%。但得益于上述原因,副产品油糠、碎米库存处于低位。同时,在玉米价格快速上涨的带动下,其价格较上年显著上涨。截至8月末,米糠出厂均价1949元/吨,同比上年大幅上涨373元/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企业经营效益。

二、当前稻谷市场分析

新稻上市后高开高走。截至8月末,省内早熟中籼稻陆续上市。其中,荆州地区国标三等中籼稻收购价2680-2740元/吨,荆门地区2620元/吨,仙桃地区2560-2600元/吨,均较上年同期上涨200元/吨左右。多因素推动新季中籼稻价格同比上行。一是年内各品种粮食普涨带动新稻“水涨船高”。新冠疫情下部分主要大米出口国主动或被动限制出口带来的输入性上涨,产需缺口预期强烈及资本炒作推动玉米价格快速攀升,进而带动关联替代品种小麦、稻谷价格走势趋强。此外,洪涝灾害使得国内部分早稻主产区出现减产支撑早稻价格较快上涨。上述粮食品种价格运行态势为中稻开局奠定了较高的“势能”。二是阶段性供需形势趋紧。一方面,受前期粮价普涨的影响,农户对中稻价格期望值较高且惜售心态较为强烈,同时囤粮自留的比例也较之上年有所提高,零星上市的早熟中稻供应量更为有限。另一方面,政策性收储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性较高。疫情期间,为完成保供稳价的政治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储备企业稻谷轮出量较大。以地方储备粮4个月架空期核算,不少储备企业已临近架空期末,完成轮入计划的任务较为紧迫。同时,部分稻谷主产省份受洪涝灾害影响导致产情不明朗,使得本地收购量受到制约转而采购我省中稻。因而,目前不仅省内收储企业入市收购积极,邻近省份(江西、湖南、江苏、重庆、四川、陕西)企业委托收购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此外,部分加工企业自有库存不足或者库存粮源结构难以满足加工需要,对新稻存有刚性需求,尽管稻价高开,仍只能被动跟涨。

三、未来稻谷市场展望

多空因素交织,新稻集中上市后价格运行空间有限。预计9月中下旬,省内各地中晚稻进入集中上市期。随着稻谷上市量不断增加及各级储备轮换计划逐步完成,市场购销将逐步回归基本面,国内稻谷库存充裕将牵制稻价上行。可参照的两个“锚点”分别是托市收购价2540元/吨、2019年托市拍卖底价2545元/吨(实际到厂成本2650元/吨),稻价运行空间基本锁定在此范围内。当然,作为新粮,其市场收购价较之后者仍有一定溢价空间,上行幅度取决于后期市场购销主体博弈、国内稻谷主产区产质量情况。

中长期看,稻谷市场利多因素正逐步集聚。一是经历了疫情期间粮食保供稳价的考验后,各级党委、政府对口粮安全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巩固了“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共识,各级储备扩大收储规模、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管监测等,将为稻谷市场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支撑。二是玉米市场供需新格局有利于稻谷去库存化加速。随着临储玉米基本消化完毕,未来玉米供需缺口将逐步放大。预计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国内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市场调节下玉米、稻谷种植面积或将此消彼长;玉米替代消费增加,有利于为加快消化稻谷不合理库存腾出空间,进而带动其价格走强。当然,相对于大豆,玉米供需缺口相对较小、调控手段更为多元(加大替代粮源投放量、进口配额余缺调剂、增加高粱大麦等替代品进口),随着玉米供需再平衡后,替代消费也将趋于稳定。三是政策性稻谷库存结构优化,顺价销售将推动市场稻价重心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目前,超期籼稻的消化进展顺利。从省内情况看,2014-2015年产稻谷基本消化完毕,其他籼稻主产省份压力不同程度有所缓解,2016年以后所产籼稻年内实现了顺价销售。未来超期稻谷仍可通过定向竞拍、定向邀标等方式流向饲用、工业市场。在此背景下,预计未来市场低价口粮稻源获取难度增加,稻谷市场价将在较高水平上波动。四是国际大米市场价格较快上涨推动国内大米净出口成为新常态。截至8月末,越南5%破碎大米进口到港完税价3936元/吨,环比1月初上涨990元/吨,涨幅25%,高于同期国产早籼米256元/吨。自去年始,国内外大米价格倒挂现象逐步扭转,加之今年疫情影响,国际大米价格飙升,进出口动力此消彼长,由此将为未来国内大米消化拓宽渠道。

来源:湖北省粮食局官网 ,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果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