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忙保供 鱼儿带着“鲜气”游上市民餐桌

荆楚大地是鱼米之乡,湖北人也爱吃鲜鱼。一条鱼从苗种孵育、成鱼饲养到成熟出塘,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再加上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其中凝集着无数人的心血。

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近养鱼农户,探访活鱼产业链,还原一条鱼从池塘游到餐桌的过程。

彻夜制料巡塘 一天睡四五个小时

8月19日,晚饭后,武汉市东西湖区群鱼荟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聂东经把几名农户招呼过来,一起给塘里的鱼儿配制“晚餐”。

太阳还没落山,气温居高不下。聂东经和农户们在饲料里按比例加入维生素A、B、C等营养素。他们动作麻利,“备菜”过程将近一个小时。

“我们现在是仿生态养鱼,养殖环境不用任何农药,因此必须增加鱼类的营养,提高免疫力。”聂东经一边向池塘投放配好的营养饲料,一边向楚天都市报记者介绍,“投喂时间不能早,也不能晚,必须准点,不然营养会在水中流失。”

晚上8时至9时许,所有鱼塘的饲料投喂结束。聂东经回到办公室,开始准备给新进的鱼苗投食。

群鱼荟合作社的养殖面积超过30亩,可年产活鱼9万公斤,既有青、草、鲢、鳙、鳊等湖北常见鱼种,也有肥鱼、鲟鱼等特种鱼类。

投食之后,养鱼户们夜里还要巡塘,防止出现意外导致翻塘。“巡塘不是随便走走,而是要仔细盯住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地方。”聂东经说。

20日凌晨3时许,农户们又开始配制饲料,4时许给鱼儿们投喂“早餐”。直到清晨5点多钟,他们换班休息,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循环井水暂养 宰杀清洗净化加工

由于每天都有社区、商超和市场的订单,群鱼荟合作社里,专门开辟了一个个成鱼暂养池,方便养殖户根据订单要求,随时捕捞活鱼、宰杀加工。

记者在加工间看到,暂养池直径约2米,深约1米,上面标注着鱼的品类。外面气温很高,记者却感到阵阵清凉。原来,暂养池里注入的是循环流动的井水,水温监测器显示,当时的水温为26.1℃。

“淡水鱼最佳的生长温度是24℃到28℃。我们利用井水的循环流动,让水温保持在这一区间。”聂东经介绍。他们提前将池塘中的成鱼转到暂养池中,既可以减小池塘中的养殖密度,便于随时补充新鱼,也可以通过暂养池的最佳生长环境,保证捕捞外送的活鱼都是最新鲜最有活力的。

靠近暂养池的一片区域,一名工人正在宰杀一批刚刚起水的肥鱼。“订单配送的时间确定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加工。”工人说。

从鱼尾处入刀,在鱼头处加重锤砍切,最后将整个鱼身对半切开,去除内脏。活鱼宰杀完毕后,会被送到加工间清洗、净化、机械封包。

工人介绍,为了保证鱼的新鲜,他们会尽快将封包好的鱼送到下单的社区或市场。对于要求真空包装的订单,他们还会增加一道工序。

自费充氧打冰 运输过程损耗不小

20日中午11时许,一辆微型面包车准备出发送货。聂东经和农户们按照订单要求,从暂养池打捞出不同的鱼品,准备进行分装。

“这个订单要送到武大社区,不到150公斤,都是活鱼生鲜运输。”聂东经边说边把带着充氧机的鱼桶搬上车,“我们给每个社区的团购团各配了一部充氧机,保证运输全程都是有氧冷鲜运输。一部充氧机要花大几百块钱。”

除了充氧机,记者在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了解到,高温季节里,水产品的大流通市场里,送货时还需要大量打冰,确保送到二级市场或武汉三镇各地终端的淡水鱼都是新鲜的。

在汉口京汉大道的一家大型超市,水产区里有多种淡水鱼,每公斤价格从19.6到66元不等。工作人员介绍,淡水鱼都是每天清晨4、5点钟送到超市,立即放进带有充氧机的鱼库。鱼类产品销量很大,但顾客对品质和新鲜度要求也很高,因此损耗不小。

在汉口西马路一家菜市场,水产区档口很多,鱼品十分丰富。几名摊主说,活鱼从鱼塘起水到运输,再到终端销售,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损耗。市民要吃上一条本地产的鲜鱼,过程并不轻松,其中凝集着无数人的心血。大家享受荆楚美味的同时,应当倍加珍惜。

■链接

武汉市民一天吃掉千吨鲜鱼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介绍,今年4月以来,该市淡水鱼消费量稳步上升,目前每天达800吨至1000吨,恢复到正常消费水平。

据了解,疫情期间,武汉市的活鱼消费量曾经低至一天四五吨。随着城市解封、烟火回归,情况开始明显好转。

我省水产品供应也很稳定。记者从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218.4万吨,水产养殖面积791.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30.9万亩(新增40.9万亩),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088亿元。

时至夏末,今年春天投苗的淡水鱼已经进入成熟生长期。接下来的秋冬季节,武汉市民不仅能吃到平价的本地产四大家鱼,还有量大价优的鲈鱼、鳜鱼、鱼回鱼等特种鱼供应。爱吃鲜鱼的市民,将可继续饱享口福。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雯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