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聚群成灾的“元凶”找到了!还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

一只蝗虫不过手指大小,但当它们聚集成群,会让所过处寸草不留。

飞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我国往年闹蝗灾主要也是飞蝗所致。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在《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飞蝗聚群成灾的信息素是4VA(4-乙烯基苯甲醚),这可谓是蝗虫研究的重大进展。

01 我国蝗虫聚群研究的历程

尽管蝗灾与人类发展历史长期相伴,但科学家一直没有搞清楚蝗灾的成因。

近80年来,对蝗群如何形成有许多的假说,比如食物、繁殖地、群集信息素等假说,但是究竟是哪一个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奥秘和机理并没有在科学上被揭示。

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们才逐步认识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导致蝗虫能够聚集的最关键因素。

经过50多年的努力,有几种化合物被认为可能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这些信息素被命名为蝗醇、蝗酚等。但是,这些化合物中没有一个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标准,特别是没有野外种群验证的证据。

02 飞蝗聚群成灾的“元凶”:4VA

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在35种化合物中鉴定到了一种由群居型蝗虫特异性挥发的化合物4VA(4-乙烯基苯甲醚)。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确定4VA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同时,在蝗虫的上百个嗅觉受体中,他们发现定位在锥形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是4VA的特异性受体。当使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敲除OR35后,突变体也对4VA的响应行为和吸引力丧失。

▲ 图源:科技日报。

“研究首次从化学分析、行为验证、嗅觉受体鉴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验证等多个层面对飞蝗群居信息素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鉴定和验证,发现和确立了4VA是飞蝗群聚信息素,本项研究范式将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康乐说。

03 未来治蝗将迎重大改变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居的奥秘,而且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研究将从多个方面改变人们控制蝗灾的理念和方法,比如:

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设计诱集带诱集蝗虫,并在诱集带集中使用化学农药或生物制剂将其消灭,从而极大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

嗅觉受体OR35的发现,为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4VA反应缺失的突变体成为可能,这种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灾区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虫种群,既在野外维持了一定数量的蝗虫,又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将环境保护与害虫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未来 · 治蝗

蝗灾与旱灾、洪灾

并称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显示,大规模的蝗灾发生过800多次,曾造成严重的农业和经济损失。

绿色方法治蝗,守护粮食安全!


图文来源:科技日报、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许蓓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