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水产纵四海,服务八方暖人心!
(点击上图进入垄上水产百师讲坛直播间,学习各类水产养殖技术!)
“鲫鱼不能吃了,红嘴烂身的鱼不少。”清明节前,赶至高邮乡下祭扫的张先生,听到村民们在议论鲫鱼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一些鱼塘已出现鲫鱼大量死亡。
张先生称,前一段时间,网上就有过类似的传言:“不要吃淡水鱼,因很多地方,有厕所搭在鱼塘上或者在鱼塘洗便桶的习惯,现在已确认粪口传播病毒了。”
“有点怀疑,就想去看一看。”张先生说,他戴好口罩,找到了村民们议论的养殖户,被告知,鱼塘内的鱼确实出现死亡,有一些的症状就是红嘴烂身。
清明假期小长假,张先生称,随着另外一些鱼塘也出现了这个“红嘴烂身”鲫鱼死亡的症状,感染新冠病毒的传言散播开来。“在乡下开始传播,传到市区,怕是水产市场要遭殃。”张先生说,听说有好几万斤的鱼出现了这样的症状。
说法:确有死亡,部分鱼塘较多
鱼塘内的鱼开始出现“红嘴烂身”大量死亡?记者随后联系上高邮一位养殖户,他表示,自家鱼塘还没出现问题,确实有一些鱼塘出现鲫鱼死亡的情况。
记者从另外一当地养殖户中也印证了确实一些鱼塘出现鲫鱼死亡的现象,至于死了多少,他称,有的鱼塘捞出几百斤死鱼。
“我们也在想办法,还没弄清啥原因。”该养殖户称,已有养殖户向水产技术指导部门反映了此事,希望能找到遏制鲫鱼大量死亡的办法。
鲫鱼出现“红嘴烂身”现象,其他鱼虾呢?部分养殖户称,目前出现问题的就是养殖鲫鱼较多的一些鱼塘,其他的蟹虾等,还没有听说有大量死亡的。
“传言我们也听说了,担心会影响水产市场。”针对高邮部分鱼塘出现鲫鱼死亡的传言,从事水产生意的郑先生表示,还有的人传,一些河道里的鱼,也有“红嘴烂身”的,毕竟现在很多动物已检测出新冠病毒感染,这个传言还是很有“市场力”。
一些河道中也出现了“红嘴烂身”的鱼?记者随同野钓爱好者谢先生前往市郊多处河道探访,发现部分市民钓上来的鲫鱼,并没什么异常。
辟谣:或出血病,与新冠没关系
河道等未发现异常,也就高邮部分鱼塘出现异常,当地是否知情?记者联系上高邮水产技术指导站,工作人员薛先生表示,确实听一些养殖户说了这一情况,有些鱼塘内的鲫鱼死亡量不小。
“与新冠病毒没什么关系,他们胡说八道,谣言!”薛先生辟谣称,通过初步的了解,出现异常的鱼塘有一个相似的情况,那就是受疫情影响,塘里面原本春节前后大量上市的鲫鱼没有卖,积压塘中,导致养殖密度较大,其他一些新塘,则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薛先生称,今年的气候原因,也是这次异常的原因,冬季有一阵子非常暖和,普遍冷天较少,加上养殖密度较大,一些鱼发病感染,到底什么病菌感染,还要检测。
记者随后咨询宝应今年74岁,有着几十年水产疑难杂症救治经验的郑友文,他表示,单从鱼的表象看,这应是出血病,是鲫鱼养殖红常见的传染病,病情严重时,出现大量死亡。
“水质过肥、密度过大,就容易出现,出现后比较难根治。”郑友文说,除了常规药物防治外,建议养殖户找机会对鱼塘搞一次全方位的彻底的干池消毒处理。
防谣再多一点
网上传言:“不要吃淡水鱼,因很多地方,有厕所搭在鱼塘上或者在鱼塘洗便桶习惯,现在已确认粪口传播病毒了。”消息传播后,淡水鱼是否能吃引起不少人的疑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水产动物疫病监测与综合防控团队首席科学家林蠡曾公开辟谣,病毒的感染通常有一定宿主范围和需要一定的温度范围。新型冠状病毒是乙型冠状病毒属的种类,乙型冠状病毒成员主要感染人类及其他哺乳纲的动物,为恒温动物。淡水鱼类属于鱼纲的动物,为变温动物。鱼类和人类在分类地位上差异很大,而且体温差异也很大。人类的正常体温是36 ℃左右,新型冠状病毒已经适应这个温度进行感染和繁殖。但是在36 ℃水温下,很多淡水鱼都无法生存。因此,淡水鱼类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在食用淡水鱼时,推荐高温蒸煮,因为新冠病毒经56°C高温蒸煮30分钟即可灭活,所以即使鱼体或表面仍有病毒,经过最后的烹饪步骤也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水产业内人士认为,在全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某些人为追求流量,蹭疫情热点,造谣惑众,居心不良,扰乱民心,涉嫌违法。
这些水产谣言你曾听信过吗?
别再让无知伤害到淳朴的水产人!
小龙虾:我不是用来处理尸体的
谣言:二战时期日军生化部队将经过基因改造的克氏螯虾(小龙虾)带到中国,用来处理尸体;小龙虾能够在烂泥沟、化粪池的排水口里生存,越是污染严重的河道,小龙虾的数量越多;小龙虾体内聚集了大量铅、汞、砷等严重致畸的化学元素。
科普:果壳网科普专家瘦驼(网名)表示,小龙虾是日本人于1929年作为饲料、食物带到中国的,不存在处理尸体的情况,且那时基因概念尚未形成,更谈不上基因改造。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助理边疆介绍,野生小龙虾生长在稻田和水沟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小龙虾绝大多数是人工养殖的,养殖基地对水的洁净度要求很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即使水中有重金属,从生物富集的角度来说,重金属一般集中在小龙虾的头部,且不会积聚太多,消费者在吃小龙虾时只要不吃虾头即可。
黄鳝:我胖不关避孕药的事
谣言:吃黄鳝不能选又粗又大的,那些都是用避孕药催肥的。
科普:原农业部黄鳝行业专项首席专家杨代勤指出,避孕药不仅不能促进黄鳝生长,反而会加速其死亡。杨代勤表示,黄鳝吃了添加激素的饲料后,可能出现代谢紊乱,导致抗病力差,严重时会死亡。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周文宗从给药途径角度驳斥了给黄鳝喂避孕药的传言。他指出,激素类药物有3种给药途径,即肌内注射、药浴浸泡、口服。黄鳝体滑、黏液多,很难捕捉,所以通过肌内注射给药不太可能。药浴浸泡成百上千条黄鳝,成本很高,得不偿失。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激素让黄鳝口服,则需要用到“黄鳝驯食配合饲料技术”,这种技术一般养殖户较难掌握,而且黄鳝由于味觉、嗅觉的特殊性,常常拒食有药味的饲料。
蛙类:结缔组织不是寄生虫
谣言:蛙类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结缔组织是寄生虫。
科普:人工养殖蛙类主要在水泥池养殖,换水频繁,并且全程投喂经过高温膨化制粒过程的优质蛙料,是几乎不可能得寄生虫的。如图,虎纹蛙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结缔组织,部分消费者误以为是寄生虫。
黄颡鱼:体色并非被染的
谣言:2016年3月18日,苏州电视台播放了一则“苏州市场现金色昂刺鱼(黄颡鱼)拿在手里后鱼皮会脱落”的新闻,把问题黄颡鱼的来源直指菱湖镇的养殖户和鱼饲料经营户。自此多家电视台、多个微信公众号甚至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不断传播、炒作黄颡鱼疑似染色舆论。经查实,该视频是经过剪辑拼接,新闻视频的时效性、真实性均存在问题。但谣言已在行业掀起一阵漩涡,对水产养殖业及广大养殖户、饲料经营户和企业造成恶劣影响。
科普:从生物学上来说,皮肤掉色是不正常的,但黄骨鱼的黏液也是黄的,黄色黏液被刮落,不是掉色,也不代表黄骨鱼色泽超标,更不能说食用黄骨鱼就不安全。当年在视频流出后,许多相关部门已将市场上销售的黄骨鱼送往权威的理化测试中心检测,至今没有结果显示黄骨鱼存在色素不安全等问题。
来源:扬州发布、无锡警方、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食药舆情》周报、中国新闻网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大虾仁
(扫上图二维码加“蟹妹”,回复"小龙虾"、"螃蟹"、"黑斑蛙"、"鱼"、"商户"、"鲈鱼"、"黄鳝"、"泥鳅"、"甲鱼"、"鳜鱼"、"黄颡鱼"、“螺丝”关键词进入相应水产交流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