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水产纵四海,服务八方暖人心!
3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防范气象灾害保障复工复产和春耕备耕工作情况。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几日部分地区出现了寒潮和倒春寒天气,当前正值春耕春播的关键期,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什么时候结束?今年以来,天气气候特点如何?未来一段时间4到5月份天气气候趋势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谢谢。
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研究员魏丽:谢谢您对天气的关注。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从25号夜间开始寒潮天气影响的区域从新疆一直到华北、东北,今明两天还会继续南下,影响到江淮和江南地区,寒潮天气已经带来了雨雪、沙尘、大风和比较强的降温。从今天最新观测资料显示,受影响的地方已经出现了降温幅度6-12度,有些地方超过14度,影响期间伴有7到9级的大风,个别地方的风力超过10级,今天早晨气温零度线的位置已经到了华北北部。这次寒潮天气发生在3月下旬,也正是春耕春播最关键的时候。明天开始连续3天,江南、江淮的平均气温下降到8-12度,寒潮天气在31日结束,4月1日南方、北方气温会逐步回升。寒潮天气对当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建议大家在收拾冬装的时候留上一两件,来应对春季多变的天气,遇到寒潮、降温的时候大家及时的增添衣物,预防感冒。
今年以来整个气候呈现的特征是暖湿比较明显,根据资料统计整个气温是偏高的,降水是偏多的,从1月1日到今天,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24%,比去年这个时候多8%,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6度,比去年这个时候高0.7度,是1961年以来气温第二高的年份。预计4月到5月暖湿特征还会持续,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气温仍然偏高,降水偏多。降水偏少的区域仅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东部。气温方面,北方偏高程度更明显一点,东北、华北、新疆偏高1到2度。4月到5月注意防范的灾害性天气是南方阶段性的阴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夏粮生产的最关键时期,我们要加强灾害的防范。谢谢。
记者:刚才提到暴雨和降雨天气,近期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是否标志着它们已经进入了汛期?另外,今年的汛期有怎样的过程?谢谢。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感谢您对汛期气候的关注,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的结果,3月25日广西等地出现了区域性暴雨,该地已经满足入汛的标准,成为历史上仅次于1983年开汛第二早的年份,由此今年3月25日开启了华南前汛期进程,入汛时间较常年(4月6日)偏早12天。中国气象局联合水利部在3月23日到24日,组织多家单位进行气候趋势会商,预计今年汛期(5-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征,涝重于旱,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高温热浪。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个数较常年略偏多,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略偏多,强度偏强。因此需要加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气象系统极其复杂,包括大气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等五大圈层,有诸多因素影响到气候预测效果。中国气象局还将根据大气环流演变状况适时进一步开展气候趋势的滚动会商。谢谢。
记者:今年世界气象日刚刚过去,我注意到今年主题是“气候与水”,请问气候变化会对我国水资源造成什么影响?会不会导致全国各地发生旱涝灾害频率增加?谢谢。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谢谢你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问题的关注。每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气象界都会围绕一个相关主题举行宣传科普活动。从1961年到2019年,59个世界气象日中已经有7个主题与水有关系。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表明水在气象工作中的重要性。气候变化影响着全球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声明,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1.1℃,是有记录以来仅次于2016年的第二热的年份,与全球升温趋势相一致。自1951年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0.24℃。气候变化在改变着水资源分布与降水特点、降水强度的变化,会使得区域洪涝形势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干的地方越来越干、湿的地方越来越湿的局面。近50年来,中国年平均雨日数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是小雨日数减少比较明显,减少13%,暴雨日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增加趋势,增加10%。小雨日数的减少意味着干旱风险增加,暴雨日数增加意味着短时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加,城市内涝等风险增加。
中国水循环具有三大特点。第一,进入21世纪,中国的降水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水循环加剧。第二,呈现出南涝北旱的局面,北方水资源短缺加剧。第三,西部大部分地区变暖变湿,出现暖湿化特点。因此要更加关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和旱涝分布的变化特点,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谢谢。
来源:中国网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责任编辑:大虾仁
(扫上图二维码进水产社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