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在武汉市黄陂横店街同合村的一片水田里,5位农民忙着水稻集中育秧。旁边的水田里,同和卫国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孙卫国驾着农机忙着“整田”。鉴于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态势,武汉市全面推进无疫村春耕等第一产业复工复产。近日,无疫村的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创新方式抢农时,开始武汉首批水稻的集中育秧和工厂化育秧,打响春播水稻“当头炮”。
上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到田间指导春播,并为合作社、种植大户解决实际困难。专家介绍,武汉水稻播期在4月中上旬,考虑疫情期间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及武汉春季多雨水等因素,市区农业部门积极动员组织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采取集中育秧和工厂化育秧的方式,提前育秧,4月中旬便可将秧苗机插入田。“大约20天后,就能开始秧苗移栽了。”孙卫国说,采取集中育秧的方式,育秧、栽插效率比可达到1:60,这两天集中育秧的水田是两亩,4月份可栽插120亩,还能减少集聚风险,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受到疫情影响,村里不少青壮年还未外出务工,“我现在都是请的本村的劳动力,工人每天收入在100元左右。”黄陂王家河街的利梓农机合作社今天开始育秧。大棚里,一台近3米长的机器旁边,放着育秧盘、种子等。一个个放上传输带的育秧盘,相继完成了填土、撒种等工序,工人忙着递送盘子、加育秧基质、加谷种、搬运秧盘,没几分钟便垒起了数十个秧盘。“我们总共育秧1.2万盘,每天播种3000盘,预计4天完成。”负责人缪兵介绍,采取机械化操作,600亩的水稻育秧4天便可以完成。缪兵说,虽然这两天天气预报有雨,但是因为在大棚里育秧,生产也不会受到影响。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春季农作物计划播种面积,其中早稻25万亩,中稻95万亩,此外,还有玉米、红薯等。水稻生产占武汉市粮食产能的8成以上,关系着市民“米袋子”的稳定。通过创新播种方式,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有助于稳定粮食产能,减少水稻种植受疫情影响。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杨均 通讯员 叶道剑 骆露露 王璐 编审 李曙光 责任编辑 谢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