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她们一起勇斗非典;17年后,她们鏖战抗疫一线

2003年5月,19位护士的合影。

左起:王娟、刘莉、夏文君、何凤英。


时隔17年,再次看到这张照片,王娟、刘莉、夏文君、何凤英的眼中一阵惊喜。

对于她们来说,这张照片弥足珍贵——

2003年5月,“非典”疫情大为好转,包括她们4位在内,武汉市传染病医院19位勇斗病魔的护士摘下口罩,留下一张合影。

当月12日护士节,这张照片刊登在《长江日报》头版头条,照片上的她们青春靓丽,笑容灿烂。

17载岁月如歌,这19位护士中,如今还有15位坚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殊死较量。

3月3日下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带着这张照片,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见到了其中4位护士,倾听了她们的故事。

阻击非典

她们第一批冲在一线

“你猜猜,上面哪个是我?”隔着两层口罩,王娟指着照片跟记者打趣道。“就是这个站在中间的,我那时候才28岁咧!”

王娟,金银潭医院综二楼的护士长。17年前,她是武汉第一批进入非典确诊病房的护士之一。

“6楼收疑似,7楼收确诊。”当年那场非典,已经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整个非典疫情期间,当时地处江汉北路的武汉市传染病医院也就投入了两层楼的病房,武汉的非典确诊病例只有3例,都在此隔离治疗。“当时确诊的3个患者病情都很重,吃喝拉撒都需要护士帮忙。”

和王娟同时进入非典确诊病房的刘莉,现为金银潭医院综七楼的护士长。她回忆,在非典隔离病房值班时,每天她们都要将病人的排泄物,倒入消毒水,搅拌半个小时后再倒掉。“当时都是二十几岁的姑娘,哪里吃过这苦头?”刘莉回忆说,“但照顾病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不做谁做?”

“第一批上的护士有八九个,两三天后就有人辞职、病休,后来只剩下四五个了。”今年51岁的夏文君,是非典时期第一批接收疑似病人的护士之一。当时她上夜班,从凌晨1点到早上8点,一个人完成了32名疑似病人的咽拭子和血标本采样。这班一值,就是近2个月不能回家,当时夏文君的女儿才6岁。

何凤英回忆,这张照片刊登在报纸上的当天,一位即将痊愈的老教授风趣地送给她们一个绰号“白骨精”,意思是“白衣天使、技术骨干、护理精英”的简称。

再战新冠

期待早日胜利再合影

今年1月20日,刘莉接到通知,要将科室在院的50名患者逐个安排出院或转院,接收新冠肺炎患者。一天时间清空病区,第二天就陆续收治了28个新冠肺炎病人,占了总病床数量的一半。

疫情来势汹汹,让经历过非典的刘莉她们也感到压力空前。

“但作为护士长,我不能表露我的负面情绪,只能选择怎么做才更安全,才能保护我的护士。”作为护士长,刘莉凡事都想在前面。

每天接班后,她都会进入隔离病房,巡查每一位病人的情况。遇到不愿吃药、打针闹情绪的病人,她也会第一时间进入病房帮助护士安抚解决。

有些重症患者由于基础疾病的原因、身体虚弱,加上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需要进行PICC置管。“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在隔离病房里操作,不仅行动上受限制,还考验护士置管技术。而且,近距离和病人接触,感染风险也极大!”但刘莉在遇到置管求助时总是毫不犹豫冲了上去。

“和17年前相比,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王娟也说,在她的护士团队中,最年轻的也就二十六七岁,“跟我当年年纪相当,所以看到她们就好像看到了17年前的自己。”

金银潭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大多年纪较大,病情较重,护理压力很大。王娟说,穿上防护服进行护理工作格外辛苦,每次护士们穿一件单衣和厚重的防护服进隔离病房,出来全身都湿透了。为节省防护服,六七个小时不喝水、穿尿不湿已是家常便饭。

但每当她值班,她就会盯着每一位进出隔离病房的护士穿、脱防护服的全过程,反复检查,直至完全达标。让王娟和刘莉欣慰的是,她们所在的科室,迄今没有一位护士被感染。

“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庆幸,我们还有能力冲在前面。”王娟说。除了感受到来自全国的强大支援,王娟她们也表示,与17年前相比,现在的诊疗应对手段也更先进了。

“只要病人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就没有白费心。”她们期待,等疫情结束,春光无限的时候,当年的“战友们”还能再来一张合影。

来源: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