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农时课第11讲:春季生产期间 黄颡鱼养殖“八字诀”

今天,由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特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针对防控疫情保春季生产期间黄颡鱼养殖,为广大养殖户讲解“八字诀”。

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季是做好池塘养殖开局的重要时节。历经漫长冬季的消耗,鱼类不仅会出现体脂消耗、体重下降,而且机体功能和免疫力减弱,抵御环境变化及敌害生物的能力较差。早春的池塘水温较低,但处于上升通道,浮游生物、寄生虫及各种微生物开始萌发、群落生物量及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根据上述鱼类及环境特点,提出春季养殖“八字诀”—“降水、肥水、增氧、少喂”。

一、“降水”—水位管理

“降水”,降低水位是春季池塘养殖的首要管理措施。水位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直接影响鱼类、各种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也影响各种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反应速率;水位变化本身影响水层中光的分布及溶氧的变化,从而影响水质及底质状况。

水温上升到12℃以上时,应降低池塘水位至1.0-1.2m,若池塘的存鱼量大(大于1000kg/亩),水位可适当高一些。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再相应提高池塘的水位。水温12℃左右时,水体的饱和溶氧量在10mg/L以上,而低温下各种耗氧因子的耗氧率低,降低水位不会造成鱼类缺氧;低水位可加速水温的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水体肥度、提高初级生产力和水体溶氧量;在水体透明度30-40cm的条件下,1-1.2米水深的水底层即可成为真光层和增氧水层,底质可得到根本的改善;水温的上升有利于鱼类的摄食,尽早恢复鱼体的健康和生长。

二、“肥水”—水质管理

春季水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肥水”。早春水温低,投喂少,没有高温期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的问题,但水体的肥度通常不够。通过施肥增加水体的肥度,可大大提高初级生产力而增加水体的溶氧量,改善溶氧状况;春季也是各种寄生虫疾病流行的主要季节,通过池塘肥度增加,浮游生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及稳定性相应增加,可有效抑制和防止各种鱼类寄生虫的爆发及对鱼体的侵害;继而,对寄生虫引发的细菌性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池塘施肥可选择化肥、生物肥或发酵有机肥。生物肥可单独使用;化肥应氮、磷肥配合使用;化肥与发酵有机肥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化肥或生物肥每次每亩5-7.5kg;或化肥5-7.5kg配合10-15kg发酵有机肥。将透明度调整到30-40cm。

早期阶段10天左右施肥一次,可根据透明度的变化情况适当调节施肥量和施肥周期。随水温增加,投喂量增加,水体的肥度会逐渐提高,施肥量应相应减小;施肥周期延长;肥料组成也应由氮肥为主逐渐改为以磷肥为主。

三、“增氧”—溶氧及增氧机管理  

池塘的溶氧管理任何时候都是养殖管理的核心内容。早春水体的饱和溶氧度高,耗氧量低,通常不会缺氧。在肥度适宜条件下,初级生产力高,溶氧量也高。在存鱼量很高、水体肥度不够或水体的浑浊度大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缺氧现象。

春季溶氧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底质,同时,良好的溶氧状况有利于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逆能力,提高鱼体的健康状况,预防和减少鱼病的发生。

除非存鱼量很大,阴雨天不开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使池塘水体充分混合,增加底层溶氧,保持底质的健康。

四、“少喂”—投喂管理

“少喂”是早春投喂管理的关键。历经冬季几个月的饥饿,鱼体体质及各方面的机能下降,水温低,鱼类的消化吸收速率低,所以,应“少喂”。

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通常在水温达到12℃以上时要开始投喂,如四大家鱼,“黄优1号”黄颡鱼等。也有些鱼类在更低温条件下摄食,如加州鲈、鲟鱼等。

选择在连续的晴天开食。在开始投喂阶段,日投喂率控制在千分之2-3。也可每隔1-2天投喂1次。10-15天后,视水温提高的幅度,适当地增加投喂率。

为利于鱼类的消化吸收,同时,为了鱼体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早期投喂阶段应投喂强化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能性饲料。两个星期左右后,再转为投喂正常的饲料。

水温逐渐升高,投喂率相应增加,但适度“少喂”对池塘的健康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年春季都有“黄优1号”养殖池塘爆发“烂身病”“腹水病”等的报道,基本都与过量投喂而引起消化不良、排泄量大、水质恶化有关。

责任编辑:李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