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鳍豚淇淇来汉40周年 武汉立"淇石"警示

“淇石”揭牌

1980年1月12日,一头落难的白鳍豚来到武汉。2020年1月12日,一场纪念它,同时也是号召长江江豚保护的公益活动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举行。

40年过去了,这头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已经自然死亡18年;白鳍豚也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十多年;而长江江豚,濒危程度已经比大熊猫严重。

昨日,人们在“淇淇”原先生活过的水池旁,设置了一块永久纪念石——淇石。

数十位老人齐聚追忆淇淇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80年1月11日的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我这里有条活的白鳍豚,你要不要’。‘我要,我要’。”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刘仁俊回忆道。那晚,2岁的“淇淇”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水域被湖南省城陵矶渔民捕获,刘仁俊马上和同事开着一辆旧吉普车冒着风雪赶往城陵矶。12日8点,刘仁俊见到了伤痕累累的“淇淇”。刘仁俊和同事当即跳入水中,用担架将它托出,运回中科院水生所,当天下午4点多他们把淇淇带到了武汉。

“那时候最担心的,是淇淇颈后背部两个深深的伤口。两个大洞都是脓,找了各种方法治,因为遇水药效会受影响,最后还是用云南白药治好了。”刘仁俊说。在座的老人也纷纷说起,他们与淇淇22年相伴的故事。“淇淇呼吸声比较特别,晚上一听不见它的呼吸声,我就特别担心。”“淇淇和珍珍在一起的时候特别开心。”

“1997年,我第一眼看到淇淇就成了它的铁粉了。”民间爱豚人士于江说,1980年一张《白鳍豚》特种邮票,让他对这种被誉为“长江女神”的国宝深深着迷。1997年9月,于江第一次看到淇淇。2002年,“淇淇”远逝后,于江开始动笔写“淇淇”的故事。“我们对白鳍豚的了解比较支离破碎,我希望读者能对白鳍豚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了解。”2012年,他发表著作《悲情国宝:白鳍豚生死全记录》缅怀“淇淇”。于江表示,他将继续在自己的博客上更新白鳍豚相关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它。

设立淇石警示长江江豚保护

“淇石”就设立在“淇淇”生活过的水池旁,正面写着“淇石,远逝白鳍豚。”纪念石的背面是“淇淇”的简介,其中写道“淇淇是遗落人间的白鳍豚大使,为淡水豚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饲养过“淇淇”的老人们一起参与了揭牌仪式,并纷纷留言。

“淇淇让我们对鲸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科研人员取得很多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淇淇,我们对长江江豚的成功饲养也很难做到。”刘仁俊说道。22年多,通过对“淇淇”的饲养,我国科研人员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使得我国的淡水鲸类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白鳍豚“淇淇”的研究对于江豚的保护、长江大保护意义重大。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说:“淇淇是一个信使,通过它来告诉我们长江出现了什么问题。在淇淇的启示下,我们长期关注长江江豚的保护,也为长江江豚的保护奠定了基础。长江江豚一定不会像淇淇那样,离开我们。”

近几年,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取得较大成果。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张先峰说:“迁地保护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石首天鹅州保护区每年数量增长差约为10%。长江十年禁渔对江豚保护更是利好,最终,我们要让江豚回到原来的家园。”


图文来源:楚天都市报 见习记者李碗容 摄影李辉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李碗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