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丰收季
山里许多宝贝都已经成熟
在宜昌市五峰县
有这样一种天然的
化工原料和中药材
由于经济价值较高
它还成为当地乡亲脱贫的
主要产业之一
没错
它就是五倍子!
当地的这片基地是由
一对小夫妻回乡创业承包种植
丈夫唐志海是合作社理事长
妻子李慧英
主管基地生产工作
他们的合作社
用300亩地带动周边农户
种植五倍子700亩
对于今年的高产
李慧英认为
关键是这个“东西”养得好
“
主要是蚜虫养得好。
”
五倍子高产稳产 两项技术是关键
第一、蚜虫养得好不好是决定因素。由于今年夏天出现了干旱天气,对于裸露在山上的倍母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住在棚内的蚜虫却“逃过一劫”。
第二、种好苔藓。地膜里种的是苔藓,也是蚜虫夏天的家,由于种植在600米左右的山地,早晚露水大,用黑色薄膜搭成小拱棚既能锁水又能降温。到了次年三月,这些苔藓将全部从地上收集起来,放进温室大棚让蚜虫过冬,来年还能继续使用。
李慧英表示
现在合作社不仅单纯种植五倍子
在省林科院的指导下
他们还发展
林下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
形成“林-药-蜂”的生产模式
全年采收五倍子蜜500斤
一斤卖150元
毛收入就是7万5千元
在加上药材和五倍子
亩产综合效益能过5000元
目前
全省五倍子人工种植面积5万多亩
野生五倍子林有20多万亩
发展潜力巨大
“
湖北省林科院森保所所长研究员 陈京元:就五倍子全世界分布范围来讲,95%以上分布在中国,世界的五倍子看中国,中国的五倍子看湖北,湖北五倍子看五峰。湖北省正在极力打造五倍子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抓种植产业,研究和培育出五倍子的生产标准、品牌、五倍子技术人才,加强五倍子企业的精深加工开发。
”
扎根大山27年 让五倍子挂满山
种植五倍子
是山区乡亲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
然而
在五峰五倍子种植过程中
有一个人功不可没
乡亲们都亲切称他“严专家”
他在大山里从事五倍子产业
一待就是27年
测产现场
严高红忙前忙后
每棵树上的五倍子
他都要仔细辨别
保证结果准确
每年的9月底到11月
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
因为要指导人家采摘五倍子,一定要把散放秋迁蚜虫的种倍留足,一旦错过就是一年。
”
错过一次要等一年
严高红说
这个时候全县有五倍子种植的8个乡镇
都会请他去实地做技术指导
三天两头回不了家是常态
忙到连他自家种的
30亩五倍子树都照顾不到
“
因为管理不到位,我自己家的五倍子还没有农户家做的好,但是只要给下面8个乡镇的倍农们带来经济效益,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回报。
”
别看严高红如今这么“吃香”
27年前
他还在为生计四处奔波
1992年回乡时
严高红第一次看到五倍子
经过采收、整理然后销售
五倍子的收入
让他大吃一惊
“
那个时候,五倍子收购价一公斤三十多块,打一斤回来就有十七八块钱,五倍子太吸引人了。
”
偶然结缘 27年扎根深山研究五倍子
高收入、能致富
自家又有山地
为什么不种五倍子呢?
说干就干
严高红找到当时五峰县五倍子科学研究所
学技术、买设备
种起了倍树和苔藓
“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倍子种植土专家严高红:当时倍科所也在做这个研究,种的是湿地藓,于是我就跟着一起做,但是没有成功,三年一个虫都没有。
”
种植苔藓连续三年失败
收入几乎为零
这给严高红不小的打击
不服输的他
决定自己去山里找苔藓
半年来
当地只要有野生倍林的地方
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
忽然有一天,发现一种苔藓与我们种的湿地藓非常相像,扒开一看里面全部是蚜虫吐的白蜡球。当时就把这个蚜虫搜集起来和倍科所一起做实验,挂上树,当年就结了倍子。
”
这种苔藓
就是现在种植的“侧枝匐灯藓”
1994年
蚜虫养殖的效果相当好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
五倍子的市场行情却从
十七八块一斤跌到了每斤一块钱
为了生活
村里很多人把五倍子林
改成了蔬菜大棚
严高红也买回蔬菜种植技术的书籍
自己学着种
即便如此
他也没有毁掉五倍子树
而是默默的守护着它们
令人惊喜的是
严高红发现
蔬菜的防虫技术
也适合五倍子的病虫害防治
“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倍子种植土专家严高红:后来市场回暖,县里开始关注这个产业,又把这个产业扶持起来了。
”
自研设备 从普通农民到种植专家
2015年
严高红自主发明了
简易蚜虫快速分装器
比原来的纯手工操作
提高功效40%
不仅如此
他还把自家变成了实验室
没有科研仪器
他就卖掉年猪
购回显微镜等仪器
同年十月
严高红成功总结出
挖坑栽培苔藓、人工培养倍蚜虫的方法
精准扶贫 带领千户乡亲脱贫致富
随后
严高红还成立了
“五峰严高红五倍子种植专业合作社”
带动乡亲们发展五倍子产业
他自己孕育倍蚜虫
发放给农户
将自己多年苦心摸索出的
五倍子种植技术推向农民
一有时间
严高红就走进农户家
进行技术指导
“
宜昌市五峰乡亲:严师傅指导我们的技术,一年要来几次,剪枝的时候、挂虫、有季节性的时候都来。
”
近年来
五倍子产业已成为
五峰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
全县已建成
近6万亩的人工倍林基地和3万多平方米的苔藓基地
年产干倍近400吨
产值超过千万
直接带动全县近1000户农民致富
记者:段晋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