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东南西北“四极”村 曾经偏远的贫困落后村展美丽富庶画卷

武汉市是中部六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总面积约850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下辖13个区。其东西最大距离13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55公里,地图形状就像一只展翅飞舞的蝴蝶。

武汉最东边是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边是蔡甸区侏儒山街国光村,最南边是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最北边是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

新农村,新面貌,新生活。这些昔日的贫困村、落后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也是武汉市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武汉“四极”。四个各具魅力的乡村,犹如四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北极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

鸡鸣三县之地闲置学校建场养殖中药材

蓝天白云下,远处青山横斜,眼前红瓦白墙,一幢幢三层小洋楼沿着水泥小路整齐排开。路旁的柿子即将成熟,像小小的红灯笼缀满枝头。昨日,在武汉最北端的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记者看到一幅美丽的新农村建设画卷。

李冲村坐落在武汉市西北部山区,毗邻孝感市大悟县、孝昌县。据说,村里的公鸡凌晨一声鸣叫,黄陂、大悟、孝昌三地都能听到,所以,李冲村被誉为“鸡鸣三县”之地。

李冲村村委会主任李松山介绍,该村共有17个自然村湾,曾是严重贫困村。如今,全村762户、2864人全部脱贫,水泥硬化路实现了湾湾通,通信网络也已全覆盖。同时,村里通了公交,每天三班,每人每趟2元,可直达蔡店街。

李家冲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边,是黄陂区晶馨养殖场。里面养殖的是返乡大学生郭育林的“宝贝”,也是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郭育林说,场区原是村小学,后来闲置,村里免费租给他开养殖场。他打开一间房子的门,里面被分成一格一格,密密麻麻爬满黑色甲虫和蟑螂。郭育林介绍:“黑色的叫土鳖,学名土元,是市场紧缺的中药材;里面混养的蟑螂学名叫美国大蠊,也是一种药材。”

每间屋子都装有暖气片和喷水装置。郭育林说,饲养土元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冬天需要供暖,平时需要喷水,为此他还对房子做了隔热改造。

郭育林办养殖场已经5年,饲养房从最初的6间增至目前的12间,为村里5户精准扶贫户提供岗位。郭育林表示:“饲养土元全流程零污染,是农村养殖的新兴行业,前景广阔。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乡亲不只脱贫,更要致富。”

西极蔡甸区侏儒山街国光村

老区喜迎蝶变产业基地助村民致富增收

沿着318国道蔡甸段一直往西,车辆左拐进入侏儒山街国光村。路边的交通指示牌提示,前方不远处就是仙桃市地界。这里位于武汉最西端,是武汉、仙桃、汉川三地交界处。

国光村大部分土地原为泄洪区,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棉花、玉米为生,收入很低,曾是贫困老区。

走近村委会,门前的水渠清水潺潺,老人们在湖边的健身路径锻炼,旁边的学校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不远处,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十多位村民正在拔除杂草。58岁的吴师傅告诉记者,她家的田地全都租出去了,她平时持家、种菜,闲时来这里打零工。

去年,国光村引进了一家园林企业,办起草皮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租了200多亩田地。“整地、除草、施肥、灌溉、铲草、装车、修整……这里几乎每天都有用工需求。”企业负责人罗士龙说。基地用工几乎全是周边村民。

吴师傅说,她家的土地租金和她打零工收入,每年至少2万多元。“在家门口做事,收入不少,又不耽误照管家里,挺好的。”她说。

国光村还有一处水产基地和藕带加工基地,也消化了不少劳动力。村干部介绍,近年来,随着几大产业基地不断壮大,耕地的产出效益显著提升,村民的收入越来越有保障。通过产业扶贫,国光村早已实现贫困村出列。

走在国光村,记者看到,新建的医院、集贸市场、学校、健身路径等,分布在318国道两侧,这里已经完成从贫困村到现代综合集镇的蝶变。

东极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

用足生态优势国际大牌果木拉动乡村游

新西兰猕猴桃、日本甜柿、美国红枫……这些闻名遐迩的国际大牌果木,近年来渐渐成为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的致富树。这个位于武汉市最东端的山村,也从昔日的贫困村,悄然变成以特色种植为主、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示范村。

昨日上午,记者沿着新修的红色旅游路,驱车从新洲城区一路向东,路边的柿子树、板栗树错落有致,与涓涓溪流相映成趣。将军山村坐落在将军山半山腰,一排排新修的洋房,在油茶树丛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68岁的余济良穿梭在油茶树丛里,不时摘下一个油茶果看看成色。“再过一个月,油茶果就要采摘了。今年的果子大、色泽亮,收成应该不错。”他喜滋滋地说。

曾任村干部的漆仲良告诉记者,将军山的土壤以砂土为主,只能小范围种植水稻、小麦,油茶是传统经济作物。以前该村没通公路,村民出行全靠步行,到镇上要大半天,加上物产贫瘠,大家都穷得叮当响。2004年,水泥路铺到了村口,村里的油茶等特色农作物实现外销,外面的商品也运进了村里,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物质生活。“如今,将军山村种植油茶树约5000亩,村民采的油茶果,可以就近卖给村里的榨油厂,榨油后再外销。每户平均种10亩油茶,平时不用费心管理,到秋季集中采摘,就可赚上万元。”漆仲良说。

据了解,将军山村有山林面积8836亩,耕地面积仅720亩。在村支书邹春林看来,将军山的油茶和马尾松,既是护卫生态的屏障,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了发挥生态优势,2015年,将军山村引进武汉企业家投资,流转村民的土地,先后建成新西兰猕猴桃种植园、日本甜柿种植园、美国红枫苗圃等。持有土地的村民每年可获得近万元股权分红,本地村民还可就近务工,一天收入100多元。去年,将军山村还引进外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南极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

重修村志族谱六百年古村沿袭文明乡风

武汉最南端的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始建于明朝初年,已有600多年历史。在航拍镜头下,均堡村地势低平,一方方水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跟着村民的脚步,记者来到萝卜丁水库。水库边立着一块三棱柱界碑,三个侧面分别刻着“江夏”“大冶”“咸宁”等字样。“你的左脚踩在江夏,右脚踏在大冶,往前一抬手就是咸宁。”村民笑着说。

村主任刘明军介绍,萝卜丁水库见证了均堡村人勤劳刻苦的精神。上世纪60年代,为加快农业发展,当地决定兴建一座水库。均堡村人每天带着萝卜丁到工地,饿了就以萝卜丁充饥,很快将水库建了起来。为此,当地政府以“萝卜丁”命名这座水库。数十年来,萝卜丁水库灌溉着均堡村的田地,滋养着一代代均堡村人,也见证了均堡村的日新月异。

说起村里的变化,64岁的刘昌明如数家珍:以前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如今全部住上了小洋楼;以前到10公里外的街道赶集,要步行3个小时,如今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还开通了公交车;以前一到夜晚,偌大的村庄漆黑一片,如今夜幕降临,路灯照亮着各个角落……

生活条件好了,文明乡风也要建设好。村民刘柏松领头的三人小组,重修族谱已到了收尾阶段。

记者翻开一本老族谱,泛黄的纸页上,多处写着“仁厚”“勤俭”“谦卑”等字眼。刘柏松说,此次是均堡村刘氏第七次重修族谱,目的是让后人传承前人的优良品德。

驻村第一书记龚宇介绍,2016年以来,武汉市审计局选派的驻村干部和均堡村村干部一道,帮助64户贫困户、126人脱贫。今年初,村里又引进了扶贫产业项目——吊瓜基地。记者看到,20余亩的瓜架上,大大小小的吊瓜正待丰收。“未来5年,吊瓜基地每年的收益预计可达30万至40万元。”龚宇说。

村集体将吊瓜基地项目收益的一部分,设立扶贫基金,给年纪较大、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户提供岗位,让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

来源:楚天都市报记者李庆 周治涛 李月媛 陆缘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