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立了秋,万事休”不靠谱

农谚“立了秋,万事休”,迄今仍不时有声。或许人们这样理解,即“立秋”后春、夏播作物只是等收了,尤其是气温下降,此时若再种什么(冬小麦、油菜等夸年作物例外),就不会有啥收成了。这样,一当现有的农作物收获后,农民就该休作,乃“万事休”了。其实,此农谚了不起只局限于我国的北方个别地带,而对于南方的热带、还有广大的亚热带地区都不适用。像热带地区四季基本无霜雪,古人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就否定了“万事休”。

诚然,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以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为例,像江汉平原荆州市气象局几十年气象资料统计表明,立秋期间历年平均气温还有27.4℃左右,处暑到寒露前平均气温都还在20℃以上,平均降水量都在35~60mm左右,平均日照时数70~105小时左右。这里的双季晚稻尚处于分蘖到乳熟期,再生稻头季即将收割留蓄休眠芽使再生稻正常发育到结实(须精心预防“秋寒”),中稻处于抽穗后期到成熟期,棉花处于持续开花、裂铃、吐絮期,夏玉米处于穗籽粒充实期。处暑、白露、秋分昼夜温差加大,很有利于一些作物产量尤其是品质形成。这些在科学管理上都不可疏忽,像中稻、再生稻、晚稻在后期籽粒充实中,不可断水过早,这既可使功能叶不早衰,在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中增强昼间光合效率,又有利于夜间干物质积累,更适应杂交水稻二次灌浆特性,增加千粒重。棉花处于大量结桃的季节,要多结桃、结大桃,实现伏桃满腰,秋桃盖顶,务须抓紧时机施足棉花桃肥;地下要清理“三沟”,能灌能排;地上适时整枝,摘除赘枝、赘芽、老黄叶,适时打顶,使中上部通风透光良好。上述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就毋庸置疑。

其实,不少作物与蔬菜像花生、红薯、瓜果等,在后期管理上,加强其叶片的挺健,增大其果实在土壤中或近地面温度的日较差,都有利于提高产量与品质。随着世界气候变暖,一些农民还利用盛夏与秋季气候资源,播种收获一些生育期不长以甜质嫩粒或幼嫩果穗为产品的玉米等,这种生产,管理水平都要求较高,还必须精耕细作,那就更不可“万事休”了。

                                                                                                                     (黄智敏 刘凯文)

                                                                                                                            2019-8-11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