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身“上班族”!这样的车间,你的家乡有吗?

近年来,产业转移的市场风向被政府敏锐捕捉并巧妙运用,不少地区发展起了扶贫车间。

归雁有巢,乡愁有根

河南的周庆强、张春华夫妇在外做汽车配件生意,打拼多年后,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台前县政府按照相关政策给创业者批下了厂房用地。两年间,周庆强的公司规模持续扩大,还享受了政府贴息贷款50万元和5万元奖补资金。

在帮助一批像周庆强的创业者的过程中,台前县政府意识到这种用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模式是可复制的。台前县仅用两个月时间,新建和改扩建扶贫车间124个,并使其迅速发挥带贫效益。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24.74万人,累计返乡创业100.95万人,累计带动就业近600万人。

创业者归雁有巢,就业者乡愁有根。在河南沈丘县、南乐县等地的服装类扶贫车间,在鹿邑县的化妆刷产业扶贫车间,清一色的都是女工,实现了“就业持家两不误”。在沈丘县刘湾镇大陈庄村的扶贫车间一楼,74岁的老人吕秀荣每天都要来几个小时,“剪线头的工作累不着人,发挥余热赚点零花钱” 。

“扶贫车间充分挖掘了农村的人口红利,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被激活了,返乡创业者也被激活了。”

技艺开花,幸福结果

35岁的闫彩玲不会想到,因为自己的食用菌技术,她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致富。濮阳市清丰县累计投资6300多万元,在各村村头新建食用菌大棚4000余座。公司作龙头,政府来引导,贫困户既可以做股东,也可以就近就业。

闫彩玲是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村民。她利用8000元到户增收资金承包了村头食用菌基地一个大棚。在驻地技术员指导下,她学会了调温调湿、定期采摘等全套技术,一个大棚种了几茬秀珍菇就赚到5000元。

清丰县积极对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引进了10名食用菌专业人才,保证每个基地都有1名龙头企业派驻的技术员开展全程技术指导。

清丰县扶贫办副主任晁志轩说,该县曾有食用菌产业基础,但过去有点种植技术的人都去大城市务工了,现在技术专家下乡,懂技术的农民也愿意回乡承包大棚。县里还整合扶贫办、人社局、农牧局、食用菌办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实现对有培训需求的贫困户全覆盖。

“技术人才的回流是广泛开设扶贫车间过程中出现的可喜现象,车间里有了技术,才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资本涌入,助力振兴

王楠是台前县玉皇岭村村民,在政府引导下,王楠的公司在玉皇岭村建设了5个扶贫车间,共吸纳了70余人就业。王楠与长期合作的浙江某相框公司共同投资1200万元注册新公司并建设厂房及车间。

2015年,在深圳打拼多年的梁庆之决定回乡投资设厂,在他的带动下,20多位在深圳创业的老乡也回来了。截至目前,103家化妆刷企业落户鹿邑。

“雁阵效应日益凸显,大量社会资本涌入乡村,促进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扶贫车间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向农村流动。各地在各自产业基础上,均可不同程度以扶贫车间模式,服务、引导企业开设基地或车间,使群众就近就业。

来源:半月谈、新华社、河南电视台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