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下沉”农村实践者现身说法:一道选择题 要迈几道坎

人才下沉,要迈过几道坎?

思想观念方面,城里的月亮圆、务农身份“低微”的陈旧思维仍有市场;农业农村层面,并不天天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现实生活考量,一手握着田野的梦,一手牵着城里的家,时常让人左右为难……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一批在农村奋斗过或正在奋斗的“下沉”人才。在坚守或是放弃的背后,他们的选择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既要受得了“打击”,还要守得住初心

“当年,我选择回黄梅农村养兔,母亲很生气,有一年多都没理我。”

名牌大学毕业,在江西南昌一家大企业任市场总监,年薪30多万元,开回了村里的第一台私家车。黄梅“兔王”、中宏(湖北)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任飞,是村里人眼中“有出息”的榜样。

当他决定辞职返乡时,遭到母亲强烈反对。

张任飞说,他非常理解母亲当时的心情,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返乡创业并不等于衣锦还乡,甚至还可能是“瞎折腾”。

这一“反常”的举动,引来不少质疑。村里人私下议论:“他是不是犯了什么事,在城里混不下去了?”

“能不能顶住传统思想观念带来的压力,是走向乡村时要迈过的第一道坎。”张任飞感慨,既要受得了冷眼,又要做得出成绩,是“新农人”在乡村立足的第一步。

8年来,他通过努力,通过“公司+合作社”模式,带动一批乡亲脱贫致富,彻底改变了身边人的“老看法”。

返乡创业,有时还要遭受“冷眼”与“亏损”的双重打击。

何小营靠着在外打工的积蓄,在黄梅县城开了两家超市。2011年,他回到柳林乡南北山村养土猪。

“在外面好好的,回农村干啥?”“不少养土猪的都赔本了,就你行?”面对各种质疑声,何小营没有动摇。

头两年,由于技术、市场等原因,何小营不仅没赚到钱,还拖垮了城里的超市生意。家人也开始反对,但何小营仍未放弃。

又挺过一年多的市场培育期后,他的“南北山”牌土猪肉叫响了口碑,每公斤卖到60多元,还供不应求。去年,养猪场出栏土猪900头。

融入乡村,要有乡村思维

投身农业,下沉农村,实现梦想就得接受新的挑战。

将新技术从实验室带到田间,中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墙”。

2018年,徐祥波回到孝感市陡岗镇朝阳村,成立合作社,推广改良后的“黄毛粘”稻谷品种。

然而,大多数村民都不买账。“我种了一辈子田,还要你这个后生伢来教我?”一名老农不屑地说。

推广失败了。只有村里的老党员杨度田,试种了几亩。

时隔半年,稻谷飘香,第一批“黄毛粘”丰收了。老杨算了一笔账,相比种植普通稻米,每亩增收700元。消息很快传开了。今年5月播种季,当徐祥波将一批“黄毛粘”谷种运回村里后,不到10分钟便被一抢而空。

他说:“如果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同样,把新理念新模式落实到行动上,也要克服重重困难。

2009年,李明攀来到黄梅龙感湖畔流转108亩土地,种植生态大米。

这名15岁就考入华中科技大学、26岁就荣获国家科技大奖的“IT神童”,万万没想到,隔行如隔山。

第一年种小麦,不拌农药的4000多公斤种子直接播撒,结果全被鸟吃光;第二年,有的承包户暗地里将土地“一女二嫁”,发生土地合同纠纷,他被人打倒在地……没过两年,农场的几十万元启动资金很快见底。

“要学会‘乡村思维’,善于和农民打交道。”时隔多年,回望当初,李明攀感叹,经过许多次碰壁与反思后,他才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农人”。

大的梦想,如何兼顾小家

一直让张任飞惋惜的一件事,是公司前任销售总监赖建平的离去。

赖建平家住浙江衢州,两年前来到黄梅县小池镇与张任飞共事。凭借多年在食品销售领域的经验,他很快帮公司打开渠道,升任销售总监。

衢州距小池镇460公里,为照顾妻女,赖建平每周驱车往返近千公里,在家和公司之间奔忙。好几次在工作中,赖建平接到女儿电话,女儿哭着喊:“爸爸回家!”

一旁的同事,得知后都感到揪心。张任飞也时常额外给赖建平放假,希望能留住这名优秀人才。

然而,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煎熬”后,赖建平最终摊牌:妻子不同意搬到黄梅来,女儿尚小,他只能选择回家。

张任飞理解赖建平的选择。对于已在城市安家的人来说,选择投身乡村,就意味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打一场艰苦的“拉锯战”。

公司里年轻的销售人员先后走了两批,有人说了掏心窝的话:“下了班没啥娱乐生活,找个女朋友都难。”

不同处境,有不同选择。

2014年,在北京工作了5年的荆门女孩夏雪莲,来到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湾村,加入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负责景区的园林管理。伴随着景区不断发展壮大,夏雪莲选择在罗田成家生子。如今,她已升任公司董事。

在该公司今年引进的人才中,来自陕西西安的张新越将一对双胞胎女儿带到罗田,准备长期安家。

为何愿意离开城市,在陌生的乡村扎根?这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女硕士说:“公司让我负责筹建乡村康养项目,这份事业很有前途,既能圆我多年的创业梦,又能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值!”

人才如何“往下沉”引发网友热议

到农村广阔舞台施展才华

湖北日报《从“兔王”呼吁看人才如何“往下沉”》系列报道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众多网友为“兔王”张任飞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举动,鼓劲加油。企业万元月薪留不住核心团队,他呼吁人才“往下沉”,获得大家认同。

网友“向阳花”留言:“乡村振兴,人才是短板,真正实现人才落地扎根,强化产业发展,提升农村配套和服务还是关键。农村美、农业强,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乡村振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徽hui”认为,人才去农村就业创业,不仅需要的是头脑和技能,还需要一份坚定的初心,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也许,很多人不是不愿回,而是不知道家乡还有这些高薪岗位。”好几名黄梅当地网友表示,愿意加入张任飞的团队,共同振兴家乡。

看到这些暖心的话,张任飞所在的中宏(湖北)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布了招聘电话,至7月20日晚6时,已有5人与公司取得联系。

如何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遭遇的“人才瓶颈”?大家积极建言献策。

网友“蔡菜”建议,可以借鉴城市大医院与县城、乡镇医院的合作模式,加强人才培训;高校教授等专业人士,可利用暑期等时间到乡村企业“打工”。

网友“素冠荷鼎”“风晨雨夕”的观点不约而同。他们认为,可以立足当地,培训辅导市场人才,激活企业创新实力。比如,针对当地需求建立专业培训机构,对口培养初中、高中毕业生,这样的人才有扎根乡村的基础,对企业有感情,不容易流失。

网友“黄银焱”呼吁:“在外的湖北优秀人才抱团起来,带动家乡企业,家乡需要你们!”

网友“crystal”留言:“在这个节点上,呼吁优秀人才‘往下沉’正当时。”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邓伟 实习生 鲍巍月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