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塑料拖鞋用去了5分,一袋5公斤的大米用了29分。昨天,81岁的江夏区八秀村村民王金香拿着积分小册子,用维护村子清洁的积分在村里的超市免费兑换到了这两样生活用品。
这家超市是武汉市民政局打造的首家公益性扶贫“爱心超市”。截至目前,该超市运行已有9个月,这“积分换购”的模式得到了贫困户的认可,也得到了市扶贫办公室的肯定,今年将有22家“爱心超市”开进各个贫困村。
昨天,记者在“爱心超市”看到,30平米左右的超市,货架陈列有大米、食用油、洗发水、长筒雨靴、拖鞋、卷筒纸、肥皂,甚至还有化肥等,都是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日用品。每样货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最贵的10升一壶的食用油要59分,一个电开水壶29分。
“以前说到扶贫就是坐在家里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那样是不对的。”67岁的村民张家灼为了每个月赚足积分,主动承担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打扫村主干道。76岁的王友元说,以前家里房前屋后到处是鸡粪、杂草、枯枝烂叶,如今把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做好了,不仅看着舒心,还可以积分换东西。
胡胜是武汉市民政局派往八秀村的联络员,他介绍,爱心超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村里常住的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年基础积分为100分,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由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组成评定小组,每月末实行量化打分,分数将等值作为积分卡每月的充值依据,全年累计积分最高700分。
“以前那种扶贫物资,无论贫困户需不需要,都直接发到他们手中,现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兑换。积分兑换给这些贫困户提供了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村里原本需要花钱去购置的各项服务,也获得了免费。”武汉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今后将引入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来,这一模式将在武汉大力推广。
今年,武汉市民政局将开办22家“爱心超市"。为了让这一模式形成持续帮扶,武汉市民政局从近700家社会组织中挑选了22家一一对应22个贫困村。武汉宜昌商会秘书长高爱民说:“协会有200多家企业,爱心人士也很多,这个模式非常好,我们不仅可以送物资,还可以送岗位、送技术、送教育到贫困村,真正做到了精准。”
来源:武汉晚报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