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快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机械化水平将达七成以上

6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我省将实施“八大工程”,推动农业机械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八大工程是:农机装备产业升级工程、农机作业水平提升工程、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工程、绿色农机推进工程、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农机作业条件建设工程和农机抗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未来几年,全省将扶持一批规模效益好、成长潜力大的高新农机装备企业,为国内外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湖北制造”,扶持一批辐射面广的农机连锁点、农机专营店、农机超市、4S店和区域性农机大市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机装备企业集群。

深入实施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深耕深松、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离田等生产服务,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保障秸秆还田离田、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机械装备的补贴需求。

让农业走向“云端”。推广应用北斗终端等信息化技术,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和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等融合发展。

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0%以上,建成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30个。到2025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进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时期。

解读

破解农机困局,实现田野“机器换人”

农业正全面步入机械化时代。面对新的变革,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如何提升农机化水平,助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针对当前我省农机高端供给不足、丘陵山区用机难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发展路径。

高端装备供给不足,丘陵地区用机难

6月,“三夏”农忙时节,抢收抢种的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成为荆楚田野农业生产的一道风景。

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机使用大省,农机覆盖农林牧渔各产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省八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普遍高于全国,位居南方10个省份第一位。

我省农机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题。“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省农机局局长刘长华坦言。

调查显示,全省多数农民购买的农用机械,九成以上都是外省制造。令人尴尬的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连年加大,然而分配给我省的农机补贴资金,多数“补”向了外省农机制造企业。省内各类农机生产企业虽说有180多家,但低端产品居多,无法顺应市场需求。

我省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比超过50%,是果桑茶等特色作物主要产地,然而,受地理条件差、农民收入低等因素制约,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缓慢,除一些微小型耕作机械外,多数作物和多数环节缺少成熟适宜的机械。

每到采茶季,宜昌、十堰等产区就面临采茶用工难题,一位茶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手工采茶、手工制茶人工成本高,合作社的效益一直难有大幅提升。

补齐短板,探索系统解决方案

田野上要实现“机器换人”,必须补齐短板,进军“高端制造”。

实施意见指出,全省农机装备制造将围绕重点作物和重点环节更新换代,农机制造、流通、科研、推广和使用等部门共同合作,构建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合力攻克制约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

明年底,力争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正在制定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系统解决方案,加快选育、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将适应机械化作为农作物品种审定、耕作制度变革、产后加工工艺改进、农田基本建设等工作的基本前提,为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针对丘陵地区用机难的问题,刘长华介绍,我省将整合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打通机器进田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要实现“机器换人”,首先要多渠道培养新型农机服务主体领军人才、农机操作手与维修工匠。“其次,我省将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和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取到2025年每个乡镇都建成1个以上‘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组织。”刘长华说。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胡琼瑶 通讯员陈鹏宇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