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但是本土饲养的洋猪品种却占据超过95%的市场。真正的中华土猪已成为市面上的稀少品种,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而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大白猪,其实是引进于国外,并非中国土猪。土猪的减少,不仅仅是一种生物物种的濒危保护问题,实际上,它也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及传统饮食的市场。对此,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认为:
张子雨:说到濒危动物,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熊猫。大熊猫固然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动物,但实际上,有一些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品种,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红烧肉,又叫做东坡肉,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菜。这道菜的传统原料,当然也是中国本地的食材,名字叫做太湖猪。
目前,这种太湖猪的数量已经很少了。太湖猪,本来是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猪种,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猪之一。但是,由于太湖猪的肉比较肥,随着大家饮食习惯的变化,慢慢地跟不上时代发展,很多外来猪种迅速占领市场,太湖猪养殖量迅速下降,一度跌破了一千头。
在管理部门的关注下,太湖猪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禽畜资源保护名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太湖猪的处境有所好转,但依然没有完全走出危机。
面临类似命运的,不仅仅是太湖猪。传统北京烤鸭所使用的北京鸭,也是如此。北京鸭原产北京玉泉山一带,在很长一段时间,北京烤鸭都只选取这个品种来加工,北京鸭也因为品质优良而出口到国外。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由北京鸭改良而来的英国“樱桃谷”鸭现在成为北京烤鸭的主要原材料。纯正的北京鸭,反而很难找到了。
禽畜品种的改进是必要的。引进国外的优质品种也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必要之举。问题在于,一个品种的形成,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选育养殖,而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来。这样的现状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如何有意识地保护本土的农业生物资源。
随着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各种动植物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动植物。但外来物种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具体到禽畜研制来讲,市场需求变化确实有可能影响本土品种的需求。可如果没有了市场的支持,怎样才能把这些独一无二的生物资源保存下来呢?
首先需要管理部门引导。传统品种目前也许经济效益不高,市场价值不大,缺少市场的支持,需要管理部门多加引导:一方面,建立资源保护名录,明确地让大众知晓开展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地用补贴等手段来让养殖户觉得养传统品种不吃亏,为稳定传统品种的存量提供支持。
其次是要推陈出新。传统的食材并不一定非得用传统的做法,如果用传统品种开拓出新的菜品,实际上也给这些农业生物资源提供了全新的利用方式和全新的经济效能,无人问津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推陈出新,不仅需要管理部门引导,还需要靠大家动脑动手。
同时,饮食文化是民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文化保持活力,让大家对传统饮食更有兴趣,这就能让传统菜肴、传统农业资源有了固定的市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面对传统农业生物资源可能消失的问题,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护和创新,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行动起来,就能让这些珍贵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再生和利用。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李芬
在微信中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或找小牧民 13971591889
加入垄上畜牧社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