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方向、市场趋势、种业开放,中国种子大会透露出的信息一文看懂!


懂农业 爱农村 爱农民

过去一年种子行业发生了哪些大事?未来种业管理将有怎样的重要变化?中国种业如何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种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困惑和希望?在2019中国种子大会上,来自全国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管理部门及八个国家和地区的种业界友好人士,共商种业发展大势,中国种业发展的脉络在其中越发清晰。

品种更多样 | 特色作物 潜力巨大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高质量发展也给现代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作物的用种需求稳定,糖料蔗等经济作物种子种苗市场增长空间较大。”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指出,种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要通过种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20%,平均亩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1倍,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指出,产量的提升已经不是水稻育种的唯一目标,消费市场稻米品质高端化发展对品种提出了多元化要求。食味品质和口感好的水稻新品种,红米黑米、香味基因大米等有色米和香米,低升糖指数米等功能性水稻新品种的市场需求在增加。

“比如稻米谷蛋白的改良,就分为高和低两个方向。谷蛋白占稻谷蛋白含量的60%,为改良稻米口感,育种家就需要提高谷蛋白含量。而有一些肾脏病人,不能食用谷蛋白含量高于4%的大米,又需要通过育种降低谷蛋白含量,作为肾脏病人的专用大米。”万建民介绍,除了谷蛋白之外,调控水稻粒宽和粒重、让稻米更软、更白的基因都在逐步被发现,为长粒外观、透明度高、米饭柔软、不回生的高商品性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特色作物的种子种苗市场空间越来越广阔。通过多年来对行业的了解和关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吴晓玲指出:“设施农业的发展,使经济作物种苗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茄果类供苗比例不过30%-40%,而在日本嫁接苗的供苗比例是80%,荷兰是100%。有专家估计,这一块的市场潜力在2000-3000亿元。”

如果说过去为了解决温饱,我们更多关注水稻、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品种选育,那么如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又给育种提出了新的方向,即大宗作物和特色作物并重,种子和种苗发展并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认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种业体系,就应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和特色小作物种子企业的区域布局。着力构建粮、经、特色作物的大中小种子企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尤其要加强各类作物育种的研发,要推动小作物育种赶上乃至超越。”

企业更集中 | 强者拓疆 势头猛进

国内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数量大幅缩减,是人们惯常的印象。而吴晓玲通过对种业大数据的分析指出,种子企业的数量变化是呈阶段性的。“2011年,我国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通过修改主要农作物生产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经营门槛,到2016年企业数量缩减了一半。”这一年也出现了“拐点”,由于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再次修订,企业经营门槛降低,数量开始回升。

2018年,全国共有种子企业5808家,虽然较2010年减少2892家,但较2016年最低值增加1492家。吴晓玲介绍,如果从不同作物生产企业看,可以发现,水稻、玉米、小麦种子生产企业数量变化不大,增加最多的就是蔬菜种子企业。

“中国两大种业集团正在形成。”张延秋表示,虽然种子企业数量有所回升,但市场集中度还在不断提高,资本、技术、信息将加快向大型种业企业聚集。他所说的两大种业集团,分别指隆平高科和中国化工、中化集团的“两化”种业架构。

虽然面对“种业寒冬”的考验,去年中国种子企业的发展成绩仍可称得上亮眼。从国内看,2018年国审品种中,企业审定品种占77%,首次超过了教学和科研单位的比例,成为品种审定的“主力军”。从国际市场看,隆平高科首次跻身世界种业前十强。

但与孟山都过百亿美元的种子业务收入相比,中国种子企业的规模仍然有很大差距,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构建面向国际化的管理体系和运营能力,成为我国种业公司能否发展成为国际种业大公司的关键要素。”隆平高科副总裁彭光剑对此很清醒,除了管理,他认为,“科研始终是隆平高科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公司未来的价值基础。我们将继续深化科企合作,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

而在中化农业总裁覃衡德看来,“目前,国内种业研发投入水平仍然较低,行业集中度需进一步提高。”而优质品种的研发应更多由市场需求驱动,通过建立优质农产品标准,反过来指导育种环节。为此,中化农业从2017年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推进MAP战略,立志从种子、土壤改良、种植技术、智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金融、农产品销售、粮食加工收储等方面,打造开放合作的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市场更开放

激发活力 鼓励创新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这个业内人口中的“八号文件”可以说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然而谈到这两年的发展,吴晓玲直言:“种业市值的变化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这是因为,与1999年相比,2011年中国种业市场市值确实大幅度增加。但从2011年到2017年,种业市值增加幅度回归平稳,“这说明虽然种业有所发展,但我国商业化育种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还没有出现真正突破性的品种,给产业带来突破性的发展。”

为什么“种业寒冬”连续几年成为行业关键词?张延秋指出,“寒冬”主要针对的是大路的水稻、小麦、玉米等品种,而特色优质农作物种子进口量却逐年增加。一边是国内“种业寒冬”,一边是大量进口,根本原因是种业高质量发展没有跟上农业高质量发展。

而2018年新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让中国种业的成长显得更为紧迫。与2017年版负面清单相比,“2018全国版”将外商投资种业的作物限制范围由“农作物”缩减为“小麦、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于51%。“2018自贸试验区版”将外商投资种业的作物限制范围由“农作物”缩减为“小麦、玉米”,要求中方持股比例不低于34%。

“新的负面清单不是终点,中国种业下一步还要深化扩大开放,必然面临全球化竞争,如果我们的种业创新水平不提高,就没办法跟跨国种业巨头竞争。”吴晓玲认为,必须鼓励原始创新,加速我国种业创新的速度。从种业管理来看,要把事前许可向中后监管转移,从管种子到管主体,从管品种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转移,释放市场活力,激发更多主体的创新活力,选育出满足市场需要的突破性创新品种。

对此盖钧镒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种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水平,目前我国实质性科技领先的种业企业屈指可数,这种状况不改变,中国的种业将失去竞争的机会。”为此,他建议落实《“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的“种业自主创新”战略。推动规模化企业成立种业科技基金,用以开展研发、合作和种业人才培养。今后政府对种子企业的评价要关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创新平台。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种企已经开始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具备全球竞争意识。安徽荃银高科公司总经理张琴介绍,公司力争打造科技型种业公司,至今已选育并通过审定水稻、玉米、棉花、油菜、西甜瓜品种200多个,90%以上为自主选育品种。长期的投入换来了回报,2018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6亿元,销售各类农作物种子6600万公斤。

而隆平高科得以跻身全球十强,更离不开持续的科研投入。据彭光剑介绍,隆平高科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超过10%,接近国际领先种业企业水平,构建了国内种业最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同时,在全球建有各类作物育种站49个,基地面积超1万亩。截至目前,隆平高科通过审定及登记农作物品种总计858个次,居国内前列。

【来源】现代种业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加入垄上蔬菜圈,获取更多蔬菜资讯!
↓ ↓ ↓
垄上娃娃菜微信号:17343206025
(请转发到微信再打开扫描二维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