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由于全图有800多个人物形象、26座桥梁,让很多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
家住郧阳区南化塘镇的农妇黄彦芬,耗时8年,于去年12月绣成了这幅长22米、宽1.27米、重达23斤的十字绣,绣布上的亭台、楼宇、人物、牲畜绣得栩栩如生。
借钱绣画 朴实农妇想卖了养家
今年49岁的黄彦芬,是土生土长的南化塘镇人,她和丈夫张书生育有两个儿子。尽管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一家人过得简单而幸福。
2009年,张书生被查出患有食道癌,这让黄彦芬如五雷轰顶。“我们两个彼此相爱,两个孩子也很听话,我就想要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
遗憾的是,2010年,丈夫因病去世,悲痛万分的黄彦芬每天以泪洗面。“家里的顶梁柱走了,当时两个孩子还需要照顾,我无法外出打工。后来听我二姐说,可以试着绣十字绣,两年绣成的话,可以赚点钱拿来补贴家用,我就想试一试。”黄彦芬说。
2011年,黄彦芬的大儿子在上高中,小儿子才5岁,年迈的公公也需要照顾。这一切,黄彦芬的兄弟姐妹都看在眼里。“我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虽然大家条件都不是特别好,但对我很照顾,我很感激。”
2011年2月,二姐黄彦珍对黄彦芬说,她认识一个卖绣布的,可以推荐给妹妹认识。随后,大姐黄彦秀和二姐黄彦珍借给黄彦芬2万余元钱,让她购买十字绣材料。黄彦芬用这些钱买来重约23斤、87种颜色的彩线和布。
“当时想着一幅十字绣两年就能绣好,卖了就能把钱还给帮助我的兄弟姐妹。”黄彦芬红着眼睛对记者说道,“开始绣时,有一个十堰的老板说,3年内绣好的话,他就买下,这让我充满干劲儿。虽然绣这个难度最大,但可以卖一个好价钱。”
采访过程中,黄彦芬说,绣《清明上河图》的原因不止于此,她还想通过专心做一件事,寄托对已故丈夫的思念。“我一闲下来就会想起他的好,确实很舍不得,希望天堂的他知道我现在过得很好。”黄彦芬用纸擦了擦眼泪,对记者说道。
2011年2月,黄彦芬开始绣这幅超大的《清明上河图》。
再觅知音 丈夫支持她绣下去
从未学过十字绣的黄彦芬,自从开始绣《清明上河图》,便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有时候我半夜醒了睡不着,拿起十字绣接着绣。在这过程中,手被针扎了无数次。但是,我知道,这十字绣就是我们全家的希望。”
连黄彦芬自己也没想到,这一绣就是8年。刚开始绣时,她每天都花费6小时左右,基本没有间断。
看着简单的十字绣,真正做起来可不简单。绣了一星期左右,黄彦芬发现前面有几个地方绣错了,于是重新搜索方法,拆掉从头再来。
“当时我问了很多人,附近的邻居教我绣,很多人不相信我一个从没练过十字绣的人可以绣成22米长,而且绣《清明上河图》是难度最大的,因为要用近百种彩线。”黄彦芬说,刚开始绣的时候,处处碰壁,不知道针法与手法,每天钻研。“不过,我忙着忙着时间就过去了,这样也挺好。”
2012年,经人介绍,黄彦芬认识了南化塘镇的离异男子郑发兵。“刚认识那会儿,他虽然经常在外地打工,但每年回来都会给我们带一些特产,慢慢地就产生好感了。”黄彦芬说道。
久而久之,二人有了感情,组建了新的家庭。“我挺有福的,前夫对我很好,现在的丈夫对我也很好。他在外面打工,我俩经常通电话。”
“刚开始他挺反对我绣这个的,后来他慢慢理解了我,也支持我了。”黄彦芬说,兄弟姐妹和两任丈夫及孩子们都对她很好,她每天绣画时也挺开心。
“我既然选择了绣,就一定要绣好,不会半途而废,因为这不仅有对已故丈夫的思念,更有和现任丈夫的希望在里面。”黄彦芬说,“现在市面上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很多是新版或非满版的,我的十字绣是全图版的,需要用87种颜色的线,而且景物的颜色很相近,就连一棵树树冠上的颜色接近但又存有差异。”她下针前都要认真对比,挑好颜色再下针。
耗时8年 整幅图绣得栩栩如生
“绣错一点都不行,发现颜色不协调就得拆了重来。”黄彦芬说,她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必须绣完,不然就不吃不喝不睡。“我原本就有胃疼的毛病,没日没夜地刺绣后,胃疼加剧,慢慢形成了胃下垂。”她几度想打退堂鼓,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87种不同颜色的彩线、200多万针、用断30多根针、耗时8年,这幅《清明上河图》终于在2018年12月完工了。展开来,整幅作品一针一线毫不含糊,亭台、楼宇、人物、牲畜绣得栩栩如生。附近邻居看到后连呼:“简直太了不起了!”
将其全部展开后,连黄彦芬自己也大吃一惊:“这幅十字绣是我的骄傲,也是我的心血,希望能有人认可。”
黄彦芬说,这幅《清明上河图》绣完后,不少人专程跑到她家来看。黄彦芬的孩子们也被母亲的行为所感动。
同时,丈夫郑发兵对黄彦芬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不管能卖多少钱,她这种为梦想执着前行的精神,是我最敬佩的,我会一直支持他。”
责任编辑:宋雨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