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粮田”变成“万元田” 特色龙虾养殖成农民增收“利器”





图为:工人正在平整虾塘

时下,越来越火的龙虾养殖产业正在襄阳大地迅速崛起,一股“龙虾风暴”正在蔓延。走一地红一片,小龙虾养殖市场火爆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商机可寻,它对农民增收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龙虾养殖的前景如何?

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养殖龙虾已成为一种特色产业,让黑土地的“吨粮田”变成“万元田”。

农田变虾塘让土地真正生金

今年26岁的刘飞老家在枣阳市琚湾镇,曾是市区某公司的一名员工,靠着个人努力,结婚生子还在市区买了房。照理说,房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就应该过起按部就班的工薪族生活。可让人不理解的是,去年4月,刘飞辞掉工作,回到老家,承包了10多亩田地,经过一番改造,养起了大虾。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现在却又折回来?他的这一举动,亲人朋友都不理解。但刘飞认准这条路,最终还是说服家人走了下去。

等虾塘建好后,刘飞就开始投放种虾,种植水草,忙得不亦乐乎。说来也怪,还没等到收成季,刘飞发现,身边不少人都瞅准了养殖小龙虾这条路子,纷纷加入养虾大军中。

刘飞告诉记者,他老家的朋友,几乎都开始着手养殖小龙虾,彼此之间老带新,互学互帮,很快地就上了同一条船。去年,他的14亩虾塘,除去成本和人工,纯利润达到4万元。相比传统种植业,每亩增收上千元。

“目前这是一个比较靠谱的行业。前景好,利润可观。毕竟去年第一年试水,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刘飞感慨,守着金土地,就要让土地真正生金。

增产又增收每亩每年可增收4000元

刘飞仅是众多龙虾养殖大军中最普通的一员。在襄州区龙王镇,由某生态农业公司投巨资打造的5万亩稻虾共作产业示范基地正建设得热火朝天。

昨日,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数台挖掘机正在地块间作业,工人们穿着雨靴,对新挖的虾塘进行抽排水设施兴建。

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某生态农业公司将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全部进行虾稻共养,实现规模化开发。

据悉,相对于农户养殖,公司+农户的模式则降低了特色养殖小龙虾的风险,让农户从中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尽享合作红利。

这种合作的核心在于公司通过成立合作社,提供全程机械化耕种服务和农资供给、技术培训,实现统一经营管理,从而保证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样的合作,多方都受益。既解决了农户在特色养殖方面的技术瓶颈,又能让产品销售无忧,给农户吃上定心丸。”仅襄州区龙王镇,公司就计划建成5万亩的虾稻共养合作基地,目前已签订了1.5万亩的合作协议,预计每亩田地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近4000元。

产业深加工让效益最大化

在现场展示的规划图表中,记者发现,公司计划在两年之内,实现在襄阳市场达30万亩的养殖规模。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个数字,有点让人吃惊不已。这么多的小龙虾,如何在市场上消化呢?见记者满腹疑虑,公司负责人解释,通过订单模式,用多种途径实现产品全覆盖。公司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签订了供货协作,产品回收后,除在本地市场消化,还可实现产品直接输送。同时,公司还在产业深加工方面发力,目前已开发出利用小龙虾制成的食品、保健品达60余种。

在一张10余米长的展台前,记者看见,一盒盒包装精美的麻辣小龙虾、麻辣虾球,以及用虾壳制成的保健品成排排列,吸引了参观团成员的目光。据悉,这些深加工的产品借助“互联网+农业”的电商平台,打造自主品牌,让市场销售的路子越走越宽。

一田两种、一水两用,稻虾共生、效益倍增。站在波光粼粼的水岸边,相关负责人介绍,万亩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本月底,第一批虾苗即将投放,预计5月中旬就能上市。

来源:楚天快报 图/记者张伟摄

责任编辑:张雯

(作者:​记者张伟通讯员孙付山张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