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2019年1月下旬咸宁市“两会”会场,市委书记丁小强推销的“扶贫筲箕”,产自崇阳县桂花泉镇的深度贫困村横山村“扶贫车间”。
(图:市委书记丁小强在市两会上推销筲箕照片)
崇阳县针对部分“无产业、无技能、无出路”的农村空闲贫困劳动力,大胆探索“村头建厂、村头培训、村头就业、村头赚钱”的“农工双赢”就业扶贫模式,实现了“扶贫车间进贫村、边工边农双丰收”的目标。2018年,全县共建就业扶贫车间30个,带动就业近1500余人,就地就近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802人,大大加快了脱贫步伐。
政府搭起“便民台”,做到有业可就
就业扶贫,载体是重点。县政府从资金扶持、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着力建好乡村扶贫车间。
肖岭乡白马村扶贫车间(汪拥军摄)
企业主动建厂。湖北中健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定邦在带领公司12名党员参加“百企帮百村”扶贫帮困活动中了解到农村年龄45岁左右闲置劳动力很多,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外出就业较困难。他尝试在白霓镇谭家村建了一个扶贫车间,专门生产公司部分低值耗材和技术含量低的医用产品,解决了4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如今,中健公司已在石城镇神口村、青山镇铺前村、白霓镇桥头村、大塘村、白露村等地建设扶贫车间共8个,带动周边贫困户就业300多人。
招商引资建厂。崇阳县青山镇塘桥村地处华陂畈,无山地,临近隽水河,每逢汛期则大部分农田被淹,农户务农就业难。村委会一班人引进鸿鑫服装公司,利用村委会闲置用房建设扶贫车间,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让“农民”变“工人”,既解决了企业缺少劳动力问题,又带动40多户贫困户增收,实现了“双赢”。
能人引领建厂。桂花泉镇横山村是全县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村委会鼓励当地能人依托横山丰富的楠竹资源,成立横山竹编工艺扶贫工厂,让会竹编工艺的30多位贫困户以山林、土地经营权和闲置资产入股,抱团发展,村委会负责销售。从去年10月开业至今已销售近千套,销售额近10万元。今年全市“两会”上,市委书记丁小强亲自为横山竹编工艺品做宣传,极大鼓舞了村民生产积极性。
青山镇铺前村扶贫车间(汪国文摄)
群众激发“内生力”,做到有力可使
扶贫车间建村头,群众有盼头,生活有乐头,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
崇阳县桂花泉镇农户余良贵编簸箕(马丽娅摄)
便利效应,顾家与打工两不误。每个车间设置工位30—50个,根据农村的时间特点,每个车间按两班制或三班制、人休机不休,人均每月净增收1200元以上,保证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青山镇铺前村扶贫车间工人张青辉,丈夫程跃进于2010年不慎摔伤腰椎,二儿子6岁时患乙脑后生活不能自理,想外出务工又没人照顾丈夫孩子。现在她在“爱心扶贫车间”当了工人,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家人,又赚到了生活费,一家生活有了保障,实现了稳定脱贫。
激发效应,帮扶与自立两相宜。现实中,有些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小康送上门的现象确实存在。一部分贫困户存在故土难离的思想,就业无门路,导致“等靠要”。铜钟乡大岭村贫困户黄天兵等14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三特野樱花旅游建设,在景区酒店从事保洁员、保安员等工作,并给游客售卖饮料、水、土鸡蛋、土鸡等用品,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余元。
民风效应,物质与精神两促进。村民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挣,是脱贫的难中之难。路口镇宜民佳苑居民360户,总人口985人,全部是高寒山区雨山村的搬迁户,人数之多,管理带来较大的不便,打牌吵嘴、口角是非等不利于团结的事情常有发生。经济开发区崇高科工贸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内饰配件,利用闲置400平方米礼堂,改建成扶贫车间,设置工位50个。社区支部选拔6名党员把小区闲置劳动力组织起来,分成三个工作专班轮班生产,让每个家庭都享受到了就业扶贫的成果,整个车间全年为群众增收150万元。扶贫车间建村头,氛围热闹起来,休闲抹牌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不必要的口角是非少了,和谐协作的新风多了,农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华 青才 汪佳)
白霓镇潭家村扶贫车间(汪国文摄)
责任编辑:谢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