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里捕捞的活鲫鱼去鳞破肚,洗净后起锅烧油,“滋啦”声中,鲜鱼下锅,两面煎至焦黄,撒入葱姜蒜,加点水焖熟,香气扑鼻。接下来就是洗净的白菜叶子下锅,大火快炒……
1月6日中午12时,74岁的宋祖桂在厨房里忙活不多时,一小盆红烧鲫鱼和一盘清炒白菜就已经出锅,配上一小锅热腾腾的米饭,老两口的午饭就已经做好了。
“立新伢哎,吃饭了哎……”老伴何双喜扯着嗓子冲着屋后喊着——应着吆喝声,一个表情略有些木讷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碗筷,从一栋土坯房里走出来。
何双喜舀出一碗饭,堆上几筷子白菜,再夹上两条鲫鱼,淋了点汤汁,中年男子坐在屋场前的椅子上,埋头吃了起来。
这样的画面,在咸宁赤壁市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汤家咀村一组,已经延续了14年。
1、“这个苦命的伢崽啊,可惜了可惜了”——30多年前的高考落榜,寒门学子精神失常
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中年男子,宋祖桂眼里掩饰不住的是怜惜之意:“宋立新这个伢崽啊,真是个苦命伢崽”。
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位于赤壁市西南部,与湖南临湘市接壤,从赤壁市区过来有30多公里路。
时值腊月,又逢久雨初晴,所见之处,汤家咀村里家家户户的屋场外挂着准备熏制的鱼和肉,能让人明显地感受到春节临近的喜庆气息。
汤家咀村一组的入口处,是三间土砖瓦房,这里就是宋立新的家。“家徒四壁”用来形容确实贴切不过,仅有的一张床上堆放着被褥和部分衣物,这就是宋立新的全部“家当”,此外再无任何家什。
“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可惜了,可惜了。”村里年纪稍大一点的的老人都是看着宋立新长大的,说起他的过往,无不摇头叹息。
宋立新父辈及祖上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几代单传,天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到了宋立新的父亲这一代,一直到1966年,宋父36岁时才生了宋立新。中年得子,父母将宋立新当成手心里的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
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宋父深深地明白,身在农村家庭,只有读书才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于是,夫妻俩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将宋立新送进了学校。好在宋立新小小年纪倒也懂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读高中时,成绩很好的,是车埠高中的优等生,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呢。”老人们告诉记者,当时村里的人都以为宋立新会考一个好大学,有一个好前程。但是事实无情地给了宋家人当头一记重棒。
参加完高考后,宋立新回家等待成绩揭晓。就在全家人都满心欢喜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准备好好庆祝一番的时候,学校方面却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宋立新高考落榜了!听到消息后,村民们很是惊讶,宋立新则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我们也不知道当时是什么原因,让立新伢没有考上大学,只是知道自从那以后,他整个人就变了。”村民宋新阶说,以前挺开朗聪明的宋立新,后来整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不出门,也不与人交流。不久之后,大家就发现,宋立新精神有些失常了,稍受一点外界刺激,就会在家里打砸东西,破口骂人。
2、“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就不会让他饿着”——10多年来村民们自发“排班列表”送饭
宋立新高考失利后没多久,宋父因病去世了,宋立新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对于这个从小就视若珍宝的儿子,宋母倾注了全身的心血,但是由于家庭条件差,无法送医,宋立新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
2005年,年过七旬的宋母突发疾病撒手人寰,留下宋立新独自一人。同组的村民们自发料理了宋母的后事,可是面对孤儿宋立新,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样,干脆由我们每一家轮流给他送饭,我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全组村民为此专门开了一次会。大家都已经不记得是谁提的这个办法,但是在会上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一场村民间自发的爱心接力就开始了。
在组里老人的主持下,大家按每家每户人头数目排了一个送饭表。东家有5口人,就送5天饭,西家有8口人,就送8天饭。这户送完了,就跟下一户打个招呼,第二天下一户就会烧好饭菜送过来。
今年74岁的宋祖桂是村里的年长者,就住在宋立新家边上,已经给宋立新送了14年的饭。“我有6个儿子,随着孩子陆续开枝散叶,家里的人口从最初的十几人,变为现在的30人。”宋祖桂说,最初时自家每一轮要给宋立新送半个月的饭,目前已经增加到每一轮要送一个月,一年要送4轮。
村干部宋亚平说,目前汤家咀村一组有96人,按96人来轮流分摊送饭。宋祖桂老两口家里人口多,孩子大多都在外面务工,送饭的事就落在两个老人身上。
前年冬天下雪时,宋祖桂途经屋后土路上坡给宋立新送饭,不慎滑倒饭菜撒了一地。宋祖桂在地上歇了好一阵子才爬起来,起身之后他就一瘸一拐地走回家,洗了碗之后重新装上饭菜送过去。
老伴心疼地追出来,搀扶着宋祖桂,两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就这样在雪地里颤巍巍把饭送到了宋立新家里。
“今天的早饭是7点多送去的,给他下了一碗面。”宋祖桂的老伴何双喜说,反正自家饭桌上有什么,就会给宋立新送什么,大多是自家种的蔬菜,河里打的鱼,宋立新也不挑食。
“我喜欢吃鱼。”面对记者的询问,宋立新一边低着头吃饭,简短回答后就再不做声。吃完满满一大碗饭后,他还主动找宋祖桂倒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慢慢喝。
“都是一个村湾的,都是同宗同姓的人,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就会有他一口。”宋祖桂说,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大家还会经常给宋立新送些衣服、被子,不让他饿着、冻着。
3、“我们做人,都是要讲良心的”——大爱无边,社会各方助力村民爱心传递
时值腊月,在沧湖这片土地上,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用自己的点滴爱心汇聚成爱的暖流,让宋立新这个孤儿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这一轮我家要送饭到过年了,他今年就得在我家过年。”宋祖桂说,历年以来,过年时轮到哪家送饭,哪家就会接宋立新在家里过年。
“平时穿的衣服都是村民们送来的,上级领导也会来看望他,送点被褥。”宋祖桂说,早些年,宋母去世后,宋立新一个80多岁的舅舅隔三岔五会来探望,后来舅舅去世之后,宋立新就彻底成了孤儿,吃穿用度都靠大家接济。
“他不偷不抢,也不跟我们发生冲突,就是有点儿喜欢抽烟。”村民宋新阶说,宋立新是一个老烟民,要是没有烟抽了,就会出去找。村民们知道他的习惯后,每次见了他,都会给他准备一点香烟。宋立新话也不多,拿了烟就回家去了。
汤家咀村村干部宋亚平说,村里为宋立新申请了低保。考虑到宋立新的实际情况,低保资金由组里统一管理,再由村里适当补贴一些,按送饭天数补助给了送饭的村民。
宋祖桂说,早年间没有一分钱补贴,大家也都还是把饭一天不漏地送齐了,乡亲们根本不在意这点微薄的补助,大家都觉得不能眼睁睁看着宋立新走上绝路,“我们做人,都是要讲良心的。”
2015年夏天,送饭的村民发现宋立新右臀部长了一个大脓包,大家合计着把他送到了赤壁市的一家医院手术治疗,住院两个星期由两户村民轮流陪护,住院的费用除报销一部分外,村里和开发区解决了剩余部分,这也让村民们觉得很满意。
宋立新住的房子,是村民们几年前推倒老房子重新修建的。村民宋坤山说,买材料的钱是上级支持的,邻居们以出“义务工”的方式纷纷出力帮忙垒砖盖瓦,没几天时间就把房子建好了。
“房里不敢给他拉电线,他病发时会用手去撕扯,有危险。”宋祖桂说,村民们每天送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能了解宋立新的情况,万一有什么意外还能及时帮得上忙。
宋祖桂说,村民们曾试图把宋立新送进福利院,但是他极不适应,病情发作严重,只好又把他接了出来。回家之后一段时间,吃着百家饭的宋立新状态反而好了许多,“基本的英语对话都还听得懂,读书的底子没有忘光,这也真是有点稀奇。”
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会为宋立新争取更完善的保障措施,享受到更多政策福利,让他尽量过得幸福一些。
责任编辑:谢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