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聚焦湖北黄冈:满城东坡“印”,李白“赐”山名

满城东坡“印”,李白“赐”山名:黄冈的多彩色调

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山,是江淮分水之山;地,是吴头楚尾之地。

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登上大别山,顾盼山脊两侧,赞叹日:“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之大别于他山也!”这里森林漫山遍野,堪称“天然物种基因库”和“植物标本库”。绿色,是大自然赐予这片土地宝贵的财富。

900多年前,苏东坡在此歌吟大江东去,给这片土地注入了厚重的人文基因。近代以来,这里科学人文大师“井喷”,李四光、闻一多、熊十力、汤用彤、殷海光……一大串如雷贯耳的名字,是对这片土地人文底蕴的丰厚回报。至于后来这里那所著名中学及其“秘卷”,仿佛千年人文底蕴的历史回响。

90多年前,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有3位出自这同一片土地;紧接着,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此诞生,200将军同一个故乡。这里山山埋忠骨,仅红安一个县就有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生命。

这,就是湖北黄冈。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很多人都知道,红色是这片土地灿烂的底色。但黄冈的灿烂不只是红色。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扎实推进,“红绿”辉映的黄冈,更加斑斓多彩。

一座城市的“东坡”烙印

秋雨蒙蒙中,古城黄州依旧温馨迷人。遗爱湖绿道上,市民们撑着伞悠闲地漫步。天气好的时候,这里又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成百上千的市民会来到湖边休闲锻炼。

黄冈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东坡”烙印。城区西北角的“东坡赤壁”,因苏东坡千古绝唱成为不输“武赤壁”的“文赤壁”。10年前,黄冈将原先三个污水满湖的小湖经过治污、整修联通为遗爱湖,建成5平方公里的开放式大公园,从此“城在景中,景在城中”。遗爱湖以苏东坡的《遗爱亭记》命名,公园里满是苏东坡的诗书遗迹,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等十二景,分别取自苏东坡诗词赋之佳句。

黄冈古称黄州,隋唐五代至明初,此地为黄州、蕲州两州并治。明初,蕲州归属黄州府。此后,黄州成为境内唯一的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黄冈设专区、地区。1995年,黄冈撤地建市,治所驻黄州区。

北宋时,这里还是一个荒凉的江边小州。9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漫天风雪中踏上贬谪黄州之路。谪居黄州四年多,他完成了从“苏轼”向“苏东坡”的嬗变,走向了文学创作的巅峰。黄州,这个曾经的萧索之地成全了苏东坡,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东坡”烙印。

初到黄州,苏轼度过了一段凄冷孤寂的艰难岁月,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贫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尝作活计……俸入所得,随手辄尽。”他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好友马梦得怜惜苏轼谪居黄州生计艰难,便向黄州知州徐君猷求得废弃军营地50亩。那本是一片无名高地,苏轼见后却一见倾心,因其位于城东,便以“东坡”命名。从此,他在这块高地上翻耕整畦,循季而作,俨然黄州一农人,自号为“东坡居士”。

豪放旷达的苏东坡,着力发现谪居之地的美好。他寄情山水,参禅拜佛,结朋访友,杂处渔樵,遍访黄州名胜,饱览鄂东美景。曾经的萧索之地,在诗人眼中变得美丽多姿——“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也是他在黄州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在这前后,他创作出史称“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从叹息人生如梦到思索广阔宇宙,谪居黄州四年多,苏轼从困顿中实现了自我突围,写出了750多篇(首)诗、词、文、赋,而且文风骤变,变得高远而豪迈,变得旷达而隽永。最好的词在黄州填的,最好的赋在黄州作的,最好的行书在黄州写的,最好的散文在黄州写的,可谓是“风流最是黄州著”。

在远离朝廷的地方,苏东坡也在实实在在地为百姓造福。在黄州看到当地有溺弃女婴的社会恶习,他与黄州知州共商拯救弃婴之计,带头收养弃婴,建立收养弃婴机构,制定处罚弃婴的措施。

在今天的黄冈市,“东坡”烙印还深深刻在市民的生活中。苏东坡居黄时期流传下来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名菜,成为远近闻名的黄冈四大菜系之一,数百年来犒赏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味蕾。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给鄂东大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讲东坡故事,弘扬东坡文化,正在成为黄冈这座城市的文化现象。

黄冈中学学生在民乐课堂上

一所中学的教育传承

2018年10月15日下午,黄冈中学教学楼的一层,上课铃声落下,几间教室内突然热闹了起来,管弦乐、民乐、合唱团的声音传出,此起彼伏。在其他楼层,教室内摆设着话剧《威尼斯商人》《雷雨》演出的戏服和道具,营养与厨艺教室内锅碗瓢盆样样俱全,在这些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堂上,学生们跳起拉丁舞、研制智能机器人、设计3D打印作品、制作陶艺作品……

校园里的一幕幕场景,颠覆着外界对这所学校的想象与印象。黄冈中学,曾因傲人的高考成绩而辉煌一时,也曾作为应试教育的“典型”被一些人讥讽奚落。

“我们班上的同学太恨你们黄冈了!”湖北作家刘醒龙的小说《黄冈秘卷》中,这个名叫北童的北京女孩,对一千公里外的鄂东城市满是怨愤,因为那个“编得如此变态的《黄冈秘卷》”。

在中国的高考史上,鄂东这片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创造出闻名全国的教育奇迹,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章节。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曾研究黄冈教育多年。在他看来,过去四十年里,高考、奥赛、《黄冈秘卷》这三大要素,让黄冈这个地方变得闻名全国,黄冈中学一度被誉为教育“神话”。

在黄冈中学最辉煌的时期,一句“北有海淀,南有黄高(黄冈中学简称‘黄高’)”在民间流行开来,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一批批外省中学“朝圣般地参观访问”,学生跑来借读,教师来取经,媒体来“解密”。一时间,那个曾经像个镇子一样的小城,因教育而名声大噪,类似“黄高神话”的标题时常见诸报端。

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两年后,黄冈中学一个班23名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成绩囊括湖北省总分的第一、二、三、五和第六名。

1986年,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赛,这为书写黄冈教育“神话”提供了新的舞台。如今,黄冈中学的校史馆内,墙面上的展板记录着这所中学的荣耀,1986年黄冈中学学生林强获得数学竞赛铜牌,此后数十年,这所中学的15名学生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中共获得19枚奖牌。

袁小鹏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黄高是珠穆朗玛峰,黄冈悠久的教育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青藏高原。”

我国当代考古泰斗苏秉琦曾有一个结论,“鄂东地区是古代东西南北文化荟萃之地,不仅因为黄冈地处长江中游,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水乳交融,而且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也在这里交汇。”

在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上,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以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到了近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从这里走出。

据黄冈市广播电视大学原校长白战存介绍,黄冈境内山多地少,在农业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但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就根植于社会各阶层,变成当地的官规民俗。

白战存介绍,鄂东在唐朝时建有学宫,北宋设书院,明清两代书院兴盛,私塾广设,清末鄂东出国留学和创办新式学堂蔚然成风,民间流传着“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习俗。黄州在明朝时考中进士276人,清朝考中进士达335人。明清两代黄州进士总量在全国排第五位。

近些年,曾创造高考“神话”的黄冈中学,正在上演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在校长何兰田看来,黄冈教育过去的升学率高、竞赛成绩好,但并没有引领湖北省的教育改革。2015年,黄冈中学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的视野、自主发掘兴趣的能力,成了黄冈教育新的使命。

一条老街的红色印记

深秋的黄冈市红安县,天气渐渐转凉,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七里坪镇长胜街,不似平日喧闹和拥挤,却也不像普通乡镇老街宁静寂寞。

66岁的江厚玉和老伴,守在自家的杂货铺前,看着人来人往的游客,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老两口都不是有经验的生意人,相对于旁边店铺前热闹的讨价还价场景,他们的老店门前略显冷清。今年初,两位老人才来到这间祖传的老屋,挂起“百年老店”的招牌,卖些玩具、土特产之类的小商品。

这条600多米长的街道上,两旁灰墙灰瓦的老街铺,都有些年头儿,同样灰色的石板路上,行走着三五成群的游客,穿着红军军装的年轻“队伍”穿梭其间,店铺老板招揽生意的叫卖声与讲解员抑扬顿挫的解说声混杂在一起。

在一片灰色的街景中,每走几步总能发现一些“红色”的印记。距离江厚玉店铺10步远,便是七里坪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这条老街,曾是鄂豫皖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辉煌时期,这里曾是中国的“列宁市”。

今天的长胜街上,列宁市经济公社、鄂豫皖中西药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七里坪工会等革命旧址,夹杂在店铺间,排列在街道两侧,向参观学习的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

1927年11月,黄安(今红安)和麻城两县的农民自卫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黄麻起义,夺取了黄安县城,建立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起点。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这支部队先后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和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在今天红安这片土地上,曾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以及223名共和国将军,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革命战争年代,在传唱着“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鄂东大地,黄安儿女纷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如今,位于红安县城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内,一个弧形的纪念墙上,“140000”的数字,记录下为革命献出生命的14万红安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22552个,他们的姓名被镌刻在纪念墙上。

红安县党史办主任辛向阳认为,包括红安在内的黄冈大地,能够走出这么多的将军和人民军队,离不开革命早期一大批知识分子宣传革命思潮的重要贡献。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洋务运动,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聘请洋教习,训练新军。向来文化教育发达的黄州,在废科举之后,其学子已无考科举走仕途之路,纷纷奔赴省城武昌,入书院、考学堂、投新军。

1905年,19岁的黄安青年董必武,到了武昌,进入湖北省文普通中学堂,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史料记载,来自黄州的武昌首义志士陈孝芬曾回忆:“因废科举,一般读书的知识分子只得另谋出路,于是有出洋留学的,有到省城住学校的,而多数贫寒子弟则投入新军。”

1904年黄州府中学堂创办,一批黄冈籍留日学生受到革命思潮影响后回到家乡,在城内创办学社,吸纳府中学堂青年学生,印发《猛回头》《孙逸仙》等书刊宣传革命。后来,这所学堂经过百年间的演变,成为今天的黄冈中学。

1910年,董必武担任黄州府中学堂的英文和国文教员。这一年,黄州新式学堂已有800多所,为湖北省之最,新思潮、民本思想在黄州府属八县的青年学子中广为传播,他们较早地接受了革命教育,很多学生成为武昌起义宣传组织、发动指挥、冲锋陷阵的骨干力量。

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人中,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来自黄冈。在黄冈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秦龙志看来,在革命早期,一大批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创办学校,组织学社,在鄂东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燃起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渐成中国红色革命的燎原之势。

穿越百年的历史,红安土地的红色基因经久不衰,在今天依然焕发生机。300多所军地院校和单位把这里当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今年上半年,556.23万人次游客来到这里的红色旅游景点,为红安带来了34.32亿元的收入。一部部革命主题的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将军故居的修缮为当地村民铺设了一条致富之路。

一片森林的绿色咏叹

如果说红安是一片遍布“红色”的土地,那么90公里外的罗田县,则是另一番“绿色”景象。穿行于大别山南麓的黄冈市罗田县,这里群山竞秀,各显雄姿,山坡上红色、黄色、绿色的树叶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层林尽染的秋日画卷。

以大别山为分水岭,南北两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气候、生物分布和风景。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登上大别山,顾盼山脊两侧,赞叹日:“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之大别于他山也!”

大自然赐予了大别山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观,这里成为2000多个物种生命的天堂,森林覆盖率达到90%,堪称“天然物种基因库”和“植物标本库”,主峰之一的安徽天堂寨,更是保存着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因此,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的黄冈,自古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在黄冈的区县里,罗田县更具典型性,依靠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黄冈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在国家建设时期,罗田的四个国有林场和乡镇林业站,每年都有砍伐多少树木的计划,在为国家贡献大量木材的同时,这里的绿色资源也曾遭到过严重的破坏。

2018年10月17日,在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垸村,91岁的毛金元老人,指着村子周围的几个山头,回忆起60年前这里的情景,“山上的松树、栗树还有各类杂树,全被砍光了,原先眼睛看到的全是树,那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个光秃秃的荒山。”

据罗田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县有220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到65%。1958年至1962年间,因受“大办钢铁”“大办食堂”及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林业资源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此后,经过多年的造林,森林覆盖率在1978年回升到44%,在1985年上升到53%。

1996年,当时的林业部批准成立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罗田县旅游局局长林玲介绍,罗田开始意识到大别山绿色资源的重要性,展开对天堂寨、天堂湖等绿色旅游景区的保护性开发。

2000年以后,罗田县把旅游业作为该县长远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开发。“一片森林的价值,木材本身所占比例仅为5%;一名两日游客带来的收益,高过砍伐两棵30年大树的收益。”10多年前,罗田提出了这样的“绿色经济学”公式,推行禁伐政策保护绿色资源。

今天的燕窝垸村,已经变成了当地有名的燕儿谷旅游景区,毛金元老人记忆里的荒山秃山变成了葱郁的青山,村民稀少的耕地经过集体流转,变成了桃花园、樱花园、桂花园、茶梅园,吸引着远近游客四季观赏。

过去7年里,这个小山村,拆除了120多个猪圈和旱厕,种下了300多万株树木,乡村旅游的兴旺也让它成了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燕窝垸村的今昔巨变,成为罗田县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罗田县城,随处可见“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的标语。在对绿色资源持续保护多年后,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升至71%,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总人口60万的罗田,在今年前三季度接待了740万人次的游客,创造了48.3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

位于罗田县西北的麻城市,近年来下大力气发展“赏花经济”,每年吸引着上百万的游客前来赏花,1万多名村民直接从事着“鲜花产业”,一批批项目以“花”为媒落地麻城,“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片。

在东面的英山县,一个个美丽的休闲乡村,让乡村与景区融为一体,景点富村,村衬美景,构成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图,美丽的风景正在为乡村带来美丽的“钱景”。蕲春、黄梅正以沿江绿色开发、统筹发展,加快建成市级重要增长点……

近些年,鄂东这片曾经贫困落后的土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引下,正在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探索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一个老区的振兴之路

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的这片土地,素有“吴头楚尾”和“湖北东大门”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冈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经历过诸多大小战役。

今天的黄冈辖区内国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北部山区、中部丘陵、南部沿江平原三个区域,平原只占到12.1%,其余版图为绵延不绝的岗地、丘陵和山地。

黄冈市统计局副局长熊先化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占黄冈经济总量的比重在90%以上,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靠天吃饭,易涝易旱。工业仅有一些小作坊、土纺土织,现代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

在秦龙志看来,夹在大别山和长江中间的黄冈,过去很长时间与外界交往不畅,较为闭塞的地理位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冈工商业的发展,“在2002年黄冈在长江上第一座桥鄂黄长江大桥通车以前,从黄冈去武汉要起早赶汽车、坐轮渡,往返都需要一天时间。”

如今,黄冈境内已建成6座长江大桥,另有4座跨江大桥正在建设和规划中,一座座大桥让长江天堑变通途。区域内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武冈城际铁路将黄冈至武汉的距离缩短至半个小时,黄冈市民乘坐动车5小时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

据熊先化介绍,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今天的黄冈基本形成了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等32个特色产业群,工业从一张白纸发展到门类齐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正在成为黄冈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中,黄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发展重点,探索一条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

2015年,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以湖北黄冈、河南信阳、安徽六安中心城区为龙头,依托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平台,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增长极。

黄冈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胡丹介绍,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等重大战略机遇的带动下,黄冈正在阔步走向对外开放与合作,依托大长江、联通大别山,开展跨省跨区跨江合作,与武汉共建光谷科技产业园,启动临空经济区建设,开发白潭湖城市新区,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曾经的天然屏障变成了今天的发展大通道。

黄冈境内有212.9公里长江岸线,长度占到湖北省长江岸线的五分之一,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中,黄冈下大力气拆除非法港口码头,整治岸线农业面源污染,开展生态复绿工作。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黄冈也在发挥它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黄冈临港区和“临江四城”崛起,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中部强市和长江流域明星城市。

这片鄂东大地,正在告别过去贫困落后的面貌,在新的机遇面前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展现着它多姿多彩的魅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完颜文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